刍议大学生公益旅游服务课程设置的意义
2015-09-10周媛
周媛
摘 要: 公益旅游是一种集个人旅行与公益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构建了公益服务的新模式,在大学校园试点,将公益旅游服务课程化,既可使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公益基因,又符合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大学生公益旅游服务常态化与长效化,促使公益旅游融入公民社会生活。
关键词: 大学生 公益旅游 课程化
“公益旅游”(Voluntourism)是一种将旅行与公益相结合的新型公益方式,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实施有益的帮助,可以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直接经济价值和良好社会效益,是一种对当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负责任的旅游形式。作为一种兼具公益属性和旅游属性的特殊旅游活动类型,深受旅游爱好者和公益组织的欢迎。对大学生而言,公益旅游可以实现修学旅行与公益奉献的双重目标,中国台湾地区的公益旅游服务发展从台湾政治大学开设的有关公益旅行的相关课程开始,从学生时代就宣传公益旅行的理念,并鼓励他们参与,其授课老师江明修教授认为公益旅行的过程有助于发展与涵养参与者的生命[1]。设置公益旅游课程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意义深远,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公益基因,推进公益旅游融入公民社会生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邻里互助、慈善助人的优良传统。儒家有云:“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墨家提出的“兼爱、非攻”等无不体现着关爱他人的思想,蕴含着浓厚的公益精神。“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之生,不能无群”,都与志愿精神中的“助人自助”的理念完全吻合。古代的仁人义士多有兴办“义仓”、“义舍”、“义米”、“义学”之举,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善举都是公益旅游课程设置的重要精神基础。将公益旅游服务课程化,可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益精神,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公益营养,促进学生用公益心和旅游行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公益事业基于爱心,年轻学子多有爱心,但这种爱心只潜藏于心灵深处,设置公益旅游课程,在大学生中开展公益知识的宣传普及,可以唤醒、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塑造公益精神,培育公益种子。与一般的游山玩水不同,公益旅游打破以往诸如进敬老院表演节目、民工子弟学校献爱心、义务献血、支教或捐款捐物传统的公益模式,“边旅游,边行善”更契合大学生探索世界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双重追求。从公民社会培育的层面讲,通过大学生学习实践公益旅游,使其在早期了解并培育公益意识,增强参与公益的热情,并由参与公益转向引导公益,倡导与影响更多大学生或社会民众参与公益旅游事业,“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群体是潜在的公益旅游的生力军,聚沙成塔,从而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旅游,促进整个社会的公益化进程,增强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和公益参与意识。
2.发挥专业技能特长,促进公益旅游持续深入开展。
大学生是公益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在我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中屡见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纵观为数众多的志愿者,不难发现,他们所提供的仅局限于一般层面服务,缺乏与专业背景的结合。曾有高校团委组织大学生走进山区并给山区小学捐书活动,许多大学生捐出自己不用的专业书,令人啼笑皆非。如果组织者有管理与项目策划专业背景,则可针对小学不同年级,捐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课外读物,避免此类尴尬。以旅游管理为例,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如户外特种旅游、旅游心理学、旅游服务学及市场营销等,与公益旅游服务涉及项目开发、项目营销、组织建设、服务模式、服务创新与管理等高度契合,公益旅游服务不仅需要公益管理所需的资金募集、公益营销、项目评估、志愿者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包括产品设计、线路规划、价格制定等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知识支撑。知名公益旅游组织“多背一公斤”,在它的网站平台上只是提供公益旅游活动的建议和分享经验,旅游路线需由旅游者自行设计,如果没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那么在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方面难免存在缺陷。如果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公益旅游课程,那么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得天独厚的专业资源、师资力量、专业基础和专业环境优势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适合开展公益旅游服务,并且学以致用,发挥所长。
纵观以往公益或志愿服务,不难发现其尴尬处境,“一次性”、“活动式”、“工作化”居主导,如一次性地捐资或赠送物品,问寒问暖;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会活动,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凭一时热情与兴趣,容易冷却。有的公益活动受到行政指令推动,很难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生入校时间成反比,致使公益活动难以持久开展。公益旅游服务活动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开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并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大学生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公益旅游活动相结合,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同时注重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才能使公益旅游活动持续进行。我院烹饪专业的大学生先后参加北京奥运会、大运会、亚运会的公益志愿服务,运用专业所长为赛会提供“大厨”服务,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在提供服务同时,专业技能得到大幅提升,“奥运大厨”、“亚运大厨”等荣誉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热情,类似与专业结合的公益活动得到积极响应。实践发现,公益旅游者运用专业能力传授知识技巧,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更受到民众的欢迎。将能力优势与公益结合,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让公益旅游成为一个更具想象力的领域,公益旅游者还可与其他专业人士,如医疗专业人士、心理专业人士、法律专业人士合作,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让所有人都有可能参与其中,并使之长效深入地开展。
3.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学生功利思想严重,物质欲望强烈,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知行脱节现象突出。所以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加以强有力的引导。对大学生而言,公益旅游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途径,能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组织青少年参加爱心公益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与前沿的公益模式接触,积累自身的社会实践经历”[2]。设置公益旅游服务课程,安排大学生参加公益旅游活动,既能增长大学生的见识,又能提升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公益旅游提倡人们在旅行的途中做对目的地有益的事,使关怀公共利益与互助成为一种公民习惯,这恰如其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诚信、友爱”理念,将公益旅游服务课程化,以课程理念与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公益旅游服务课程教育有效地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衔接,以此探索一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少且趋于冷淡。公益旅游是一种积极高尚的行为,人们在旅游同时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使互帮互助的精神得到发扬。所以,通过旅游的形式进行献爱心活动在人们心里产生共鸣,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奉献社会,使当下人们几近荒芜的心灵得到爱心雨露的滋润。公益旅游虽然是新兴事物,但能温暖人们彼此的心灵,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出游群体,如果在本科阶段开设公益旅游课程,则将会给我们公益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培养并储备青年公益人才,促进我国公益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http://www.docin.com/p-454664843.html.
[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