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5-09-10秦景彪
秦景彪
摘 要: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自读质疑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采取最佳的读法,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潜能 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面对新的形势,必须不断创新。但从微观讲,学生阅读课文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我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自我建构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课堂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文本,改善自己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完成新意义的建构。其间,自我的功能显示于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它“以特定的方式解释和组织着属于自己的经验,以特定的方式接受、排斥或搜寻着各种信息,以特定的方式连接着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阅读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又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是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顺序,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新课程改革已经几个年头了,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学更关注学生,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生互动充分。然而,天马行空的讨论,天花乱坠的拓展,笑声朗朗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课件播放……看似轰轰烈烈,本质却是高耗低效,完全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既失去昔日传统教学扎扎实实的基础教学,又达不到新课改注重情感体验,削弱语文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中心句,又知道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仅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
我们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原则和教法,重知识轻能力,一味灌输死答案的弊端。我们力求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结果陈述式教学为过程探究式教学,从而在不断积累丰富语文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运用语言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活动创意与设计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一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际;二是依据学生实际(包括学生认知情况、思想误区等等);三是结合当前社会实际以保证活动的时代感。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才能创意和设计出优质活动,才能有针对性,才能保证活动效果,才能保证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在进行活动创意和设计时,必然要对活动形式进行取舍,从而确定活动形式手段。要保证活动质量和活力,就必须坚持多种形式配合原则,即在确定活动形式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运用多种形式,多种形式可克服形成单调、无力不足,易于调动和吸引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也决定了活动形式应随之转换,从而使活动形式内容配合得更和谐,也使活动更有效。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忖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采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霞.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苑教育,2013(07).
[2]朱斌贵.要运用恰当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3(27).
[3]刘阳.如何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