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生物课堂
2015-09-10曹燕波
曹燕波
摘 要 结合实例,从预设与生成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教学后进行反思。
关键词 能力培养 预设 生成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所谓预设是指在生物课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生物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调控,学生出色地提出问题,教师精准地点拨,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方法上的自我建构。教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成功地演绎预设与生成?“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课的教学就是本人的一次尝试。
1 课前思考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教材高一生物必修本第6单元第3节内容,在课前笔者做了如下一些思考:
① 从教学内容上看,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的衰老和寿命有关,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虽然学习要求是A级,但细胞衰老和凋亡是生物科学前沿的内容,有好几位科学家研究细胞衰老和凋亡获得了诺贝尔奖。
② 从教学对象来看,高一的学生好奇心强,又具备一定的认知、推断能力,为了引起他们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简述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了解关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科学研究并探讨如何延缓衰老。
③ 在呈现方式上,学生对细胞衰老和凋亡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而且资料来源丰富,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们自愿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搜集和整理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实践潜能和创造潜能,形成学生发展的优势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奠定基础。
2 教学预设
教师播放视频,将个体的生命历程引到细胞的生命历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图片展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由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婴儿和老年人体内都有衰老细胞,而老年人表现出衰老,婴儿却不表现为衰老?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多细胞生物的个体衰老是由体内细胞普遍衰老引起的”,并举出实例。
教师展示学校老校友的集体照,提出问题:“如果50年之后,大家回母校来参加同学聚会时,想想那时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相比身体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身体特征的变化——原因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可以把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采用连连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
教师相关资料的准备与补充(根据学生资料汇报情况而定)。
细胞衰老的核心是代谢速率的下降,教师由概念图引出细胞衰老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细胞代谢下降到一定阶段就是细胞死亡。并由两组图片引出细胞死亡的两种方式(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强调两者的区别。教师通过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说出两者在形态学上的差异,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凋亡的意义。
教师介绍最新研究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科学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研究成果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如何延缓妈妈的衰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3 课堂生成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学校老校友的集体照来创设情境获得了成功。这个情境给了学生感性认识,因为是联想到自己,学生的参与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很容易就会想到白发,皱纹,老年斑,听力下降,骨质疏松、无力等,再由学生自己分析这些衰老特征的原因,总结出细胞衰老的特征。通过讨论、列表等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衰老的特征。
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一些资料图片,特别搜集了关于这两种死亡方式形态学上的差异的一些图片,引导学生总结。通过例举胎儿手的发育,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凋亡对于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有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例举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得出细胞凋亡对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通过例举艾滋病病人的T淋巴细胞被自动清除也依赖细胞凋亡,得出细胞凋亡也能抵抗外界干扰。教师给出大量的信息,由学生提炼并回答,使学生合作学习、信息处理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在介绍“最新研究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科学研究成果”时,通过视频将看似难以理解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又将关于研究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诺贝尔奖介绍给学生,补充了一个小故事:研究细胞凋亡的科学家苏尔斯顿研究线虫就花了1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由于他一边要在解剖镜下挑取线虫,一边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线虫的细胞,凳子要移来移去,实验室的地板上都被磨出了一个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延缓妈妈的衰老”,学生各抒己见,由于前面的预设做了铺垫,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了“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修复染色体的端粒长度,从而来延缓衰老”。这一答案实际是超出高一学生知识范畴的,达到了良好的生成,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4 课后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笔者预期的目标。细胞衰老和凋亡两块都是重点、难点,如果顺着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那么细胞凋亡知识的呈现就会相对较少,所以笔者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加工:先讲细胞衰老和凋亡,然后把两者的科学研究整合后一起呈现。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笔者有以下一些体会:
(1) 预设要关注学情。
表面上看这节课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讲,教师仅仅在引导,但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充足的准备,就不可能起到主导作用。课前笔者查找了非常多的资料,甚至在网上学习了几节高校关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课程,就是想做到对相关知识了然于胸。教师只有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才能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类问题,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时,教师也才能有的放矢,快速处理,引导到正途上。
(2) 珍惜课堂中的“意外”,及时捕捉生成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教师把握好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在课堂的各抒己见一环,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如何延缓妈妈的衰老?”其中有一组学生讨论得出:可以修复细胞内染色体的端粒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这样大胆的想象,笔者立即给出了肯定,说到以后上了大学研究相关原理,将来不仅能获得诺贝尔奖,还能给全人类带来福音!这样其他小组的思路也一下就开阔起来,学生活动也更生动活泼了。
(3) 适时积极回应学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注意了对小组发言学生的鼓励和评价,但课堂氛围还可以再轻松些。为了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在细胞衰老的特征这块内容,总希望学生能回答出更多的答案,这样让学生有种压抑的感觉。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引导。教师要驱动学生的内部活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