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微课“组成细胞的分子”微设计
2015-09-10吴佐建谢惠燕
吴佐建 谢惠燕
1 教材分析
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应建立在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基础之上。“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节是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其他章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为微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以人体细胞为例,介绍了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鲜重的百分比,并提出问题:“在细胞干重中,C的含量达到55.99%,表明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这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为本章前4节学完后的小结“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埋下伏笔。
2 学情分析
从学习特点上看,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时间是在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需要一个培养期和过渡期,因此生物课堂应尽量带有活泼的特点。此外,由于本章的后续内容与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联系非常紧密,而高一年级没有开设有机化学课程,因此,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颇感吃力,提升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显得更加重要。
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简述组成细胞的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
(2) 能力目标:进行饼状图和表格数据的对比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4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元素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教学难点是“说出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考虑到学生还没有学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分阶段螺旋式提升,而不要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学生目前能了解即可。待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后,理解起来就水到渠成。为突破重难点,教师要特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加强微课的交互性和实效性。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
人类制造机是日本漫画“哆啦A梦”的一种道具。只要根据配方,这个机器便会自动制造出一个婴儿。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这是一份怎样的配方呢?为什么用这份配方可以制造出生命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互动探究
通过互动探究,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主要是“简述组成细胞的元素”和“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首先,播放“人类制造机”的动漫片段,然后,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及时的互动:
(1) 根据视频列出配方。
请学生事先准备好纸,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在纸上记录下人类制造机的配方(1个脂肪肥皂、1个铁钉、100支磷火柴、一茶杯石灰、450支碳素铅笔、一把硫磺、少许氧化镁、1.8 L水)。
(2) 根据配方分析元素。
要求学生根据配方的内容,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列出每种材料的化学元素组成(表1)。
(3) 对配方的比例进行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材料的比例分配是否符合人体的元素组成情况呢?”并通过展示“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1)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2)两张图片,介绍不同情况下人体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
5.3 能力提升
通过展示“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表2),引导学生在分析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的关系基础上,完成“进行数据的对比和解读”和“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的学习目标。
6 练习设计
学生观看微课后,可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一起玩中学生物”公众号,发送“微资源”获取拓展资源,发送“微练习”获取课后习题。此公众平台还提供答疑服务,学生如有任何疑问,可直接通过微信提出问题。
7 教学反思
“组成细胞的元素”这一内容本身并不难,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比较容易。笔者在设计微课时,并没有进行直接的讲授,而是设计了人机交互的活动,使学生能参与其中,能通过活动主动获得知识。本次微课采用“人类制造机”为主线,尝试在微课中渗透科幻教育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制造机”的配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和改变。但是,互动式微课的设计不仅依赖教学设计本身,与科技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多种因素,才能真正实现微课的互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