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通历史的关节,关注历史的细节

2015-09-10张伟钢

考试周刊 2015年40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张伟钢

摘 要: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现行教材编写的不足,都会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我们称之为教材的二次开发。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打通关节 注重细节

打通关节就是要实现目与目、节与节、课与课、书与书之间的融会贯通,把散落在各处的历史的脉络完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注重细节就是对关键性的人、事、物进行细化处理,告诉学生历史是有血有肉的综合体。

一、价值

1.现行教材的需要

教材限于篇幅,基本都在1200至1300字,因此对历史的叙述缺乏细节的描述,本应生动细致的历史读起来索然无味。比如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教学用三行字(87个字)介绍了大城市的变化,里面充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文明婚礼”等字样,让学生较难懂。

教材在编写时遵循了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原则,把同一时代不同层面的历史分别放在不同的书中,使人读着有凌乱无序的感觉。比如同属于宋代时期的二府三司、商业繁荣、宫廷画、词的兴起、王安石变法等内容分散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一中,复习时要在不同的课本里翻找相关内容,着实不方便。

2.沟通编者的需要

教材只是历史片段的摘录,是编者意志的体现。那么可选的材料那么多为什么编者独独选了这些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比如历史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一课,通篇读完后是不是感觉像政治教材,编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为什么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一直讲到1832年议会改革呢?为什么不详细讲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而详详细细地将英国民主进程讲了一遍呢?其实这是编者在告诉我们英国的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外还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民主不能一蹴而就。这些潜台词需要老师加以解读。

二、策略

1.打通关节

打通关节就是把目与目、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及本与本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通过再加工体现出来,把七零八落的历史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

(1)以时间为线索

将同一时期不同方面的史实整合在一起,比如前面说到的宋代,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遵循上述原则在复习宋朝历史时先带领大家回忆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以及商业繁荣后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即理学和宋词的兴起(文学日益世俗化这一倾向)。再设问既然宋朝商业繁荣、文化发展,为什么会出现王安石变法呢?这得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开始说起。通过几个设问把不同课本中的内容都涉及。

(2)以因果为线索

历史不是一门支离破碎、难以阐释的学科,即历史并不是无数彼此不相关联的史实碎片的偶然结合,而是连续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对许多重要问题的因革损益有所说明。教材必修3宋明理学一课,在探讨宋明理学成因时只是简单介绍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三教合一思想,并没有讲清历史发展的因果逻辑。因此笔者在导入时设计了李白的《嘲儒叟》中“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的内容,指出儒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最后总结儒学本身在思辨性、理论性上存在的不足,因此在宋儒看来要么不备要么不明,所以他们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未所发,遂成一时之学术,从而既说清理学的起源又讲明白理学的含义。

(3)以主题为线索

高中历史复习课尤其是高三复习课,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有通贯的眼光,将同一主题的内容归类在一起进行复习。比如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辛亥革命一课和第六单元第20、21两课都涉及政治制度建设,体现不同时期不同阶级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统治的这一主题,可将其概括为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以进行教材的开发和设计。在复习这些内容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各地模拟题做如下设计:同时为奴隶主贵族统治,中国、罗马和雅典有什么不一样?同为资产阶级统治,为什么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都不一样?以及这些国家政治建设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一连串的问题抛出后,再慢慢引导得出结论:政治文明有其多样性(复杂性)和渐进性(曲折性),这些是由具体的国情决定的。这样上课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深度。

2.注重细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史学文本,叙事宏观,在时间上表现为大段落,内容上侧重大事件,评价上侧重大方向。这种呈现方式缺乏细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很难完全实现课程目标,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讲授,一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事件、任务进行细化处理,使课本上原本苍白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1)基于史实的故事演绎法

历史学科是与故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历史学科的基本特色就是讲故事。在讲述鸦片战争时,笔者讲了一个马嘎尔尼访华的故事。

公元1792年9月26如,英国皇家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等几艘船只正准备出发。这事乔治三世国王派遣的访华使团。为首的是乔治·马嘎尔尼勋爵,成员共有800多人。他们讲远渡重洋,前往遥远古老的中国,参加当朝皇帝83岁寿辰典礼。

讲完之后,笔者话锋一转提问学生:他们大阵势浩浩荡荡地来到中国,真的只是给乾隆皇帝祝寿这么简单吗?之后再接着介绍马嘎尔尼在给皇帝祝寿后递上了一封信,信中有以下内容:

①英国在北京开设使馆。

②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

③允许英商在北京设一货栈。

④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

⑤请于广州附近,准许英产同获得上述同样权利。

⑥由澳门运往广州的英国货物请予免税或减税。

而乾隆皇帝则一概不准。在得到乾隆皇帝大量赏赐之后,马嘎尔尼回国了。

笔者设问:为什么英国会提出以上要求?乾隆皇帝不答应的底气在哪里?这一“故事”不仅分析了中英经济形态的不同,而且为后来的《南京条约》埋下了伏笔。

故事演绎法中所选的故事必须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真实发生的事,引用的时候不能喧宾夺主、淡化主题。

(2)拓宽视野的多元史观法

多元史观是指除唯物史观之外的其他史观,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多元史观能弥补课唯物史观的单一性的不足,开启多个视角。

例如,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便可加入现代化理论的相关内容: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____——民主化②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________ ——工业化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____________ ——科学化④法制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________________ ——法制化 近代史观

⑤社会习俗方面:革除社会陋习,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史观

又如讲述鸦片战争时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用不同“史观”看待鸦片战争:

①唯物史观: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发动的非正义的非正义战争。

②文明史观:鸦片战争是一场中英之间不同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③现代化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政治、经济、思想)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④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采用多元史观看历史不是要取代原有史观,而是在学习之余拓宽学生的视野。

(3)弥补教材不足的阅读法

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一课从光荣革命切入一直讲到1832年议会改革,试图体现英国民主的渐进性。这样当然能体现,但关键是这不是完整的历史。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难道到1832年就没有了吗?1832年的议会改革真的彻底吗?限于课本的篇幅,都没有介绍。所以在处理这一节课时笔者补充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1832年6月,议会改革方裳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个人9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p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早交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恃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英国女性的选举权是分两步获得的:在1918年,30岁以上女性获得选举权;到1928年女性才最终获得同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百度百科

通过材料,告诉学生虽然1832年改革放宽了选民财产限制,但是要获得选民资格仍然需要有一定的财产,妇女在1918年才获得选举权。这样英国民主渐进的过程才显得完整,而且这样上课的另一个好处是锻炼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更好地为高考服务。

打通关节,让学生在宏观上感知历史;关注细节,让学生在微观中感受历史。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这样处理既可以掘深扩宽又可以微窗远景,打造更生动、多彩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潘致远.中学历史教学应有通贯的眼光.历史教学,2014.10.

[2]鲁东海,刘倩.将故事“化”入历史教学中—以“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为例.历史教学,2013.10.

[3]戴加平.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之我见.历史教学,2014.11.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