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题难度何以失控

2015-09-10陈畅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预估选项命题

[关键词]演高考命题,效度,难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67-03

有效度的试题难度必须得到精确地控制,即题目实际难度与预估难度要基本一致。难度是题目外显表征,影响难度的因素众多,作为高利害的考试,高考在没有试测的情况下,命题经验是基本依托。

在崇尚技术的时代里,“难度”被认为完全可以依赖技术手段解决。其实,这是个误区。一是考试对象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试题变化进行应对,由此产生的做答方案是无法准确预估的。二是考试的技术瓶颈。考试归根结底是心理测量,依托于心理学与人体科学(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在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没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我们所依托的各种教育、测量理论基本停留在经验假说层面,还没有上升为客观真理。故技术手段之于命题,就如同临床医学里再好的医疗器械、医疗手段都是用以辅助医生治疗的。医生的经验是治疗中最为重要的。在很长一段时间,考试命题的基本途径也依然是依靠“技术”辅助命题人的“经验”。

控制难度的经验来自于命题实践及其后期的数据分析,分析与预期难度差别较大的试题,会有助于增强命题者掌握难度控制技术,以期更好地为高校选拔人才及考生历史学科能力发展服务。

以天津市2014年高考历史学科选择题的第一题为例,原题如下: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命题人预估难度为0.65,区分目标是对中高端考生进行区分(A、B选项区分中低端考生;C、D选项区分高端考生)。①而实测结果(全样本数据)显示,该题难度仅为0.20(见表1),与预估难度差异较大,且没有对中高端考生产生良好的区分,特别是高端考生错误选择率高于正确选项(见图1)。

该题目没有很好地实现设计意图,且与预估难度出现较大差异,为了探寻其中的原委,我们决定进行专题样本研究,为准确的难度预估积累经验。

研究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分析全样本数据,做定量研究(已通过表1、图1有效反应);二是查证命题人对难度判断的依据;三是调查一线教师对该题目的反应;四是抽取高端考生对该题目的作答反应;五是综合分析造成难度预估偏差的原因。

一、命题者对难度的判断

命题者预估难度为0.65,属于中等难度题目。“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重点内容。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重点学习,对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问题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此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内容在教材体现得比较清晰。考生所使用教材(人教版)对该部分内容明确表述为:“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经历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①故一线教师会将君主专制的本质进行剖析讲解。

二、一线教师的意见②

经过归纳整理,教师意见集中在三个方面,现条陈如下:

其一,对正确选项C选项无异议,对题目叙述基本无异议。但从选项语法角度分析,A、B、D三个选项叙述方式均为“被动”语态,如“被推翻”“遭到破坏”“受到制约”,而C选项语态与这三者不尽相同,似乎有改进空间。

其二,该题题干叙述简明扼要,而考生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高度总结概括才能得到正确选项,故放在第一题位置时,有些中、高端考生还没有进入状态,会影响作答效果。

其三,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依然按照教材分阶段做四部分处理,没有给学生进行系统总结,而该题大跨度概括,的确考到了教学的盲点。

三、高端考生的作答反应

在回馈问卷的26名考生中,分数跨度从67至92分之间。其中答对该题有7人;选择A选项0人;选择B选项3人;选择D选项16人。26人中,对题目设计及答案科学性均无异议。现将有代表性的考生原始记录摘录如下:

考生甲(答对者):我是用排除法选对的。上来先排除了A选项,B选项的中央集权体制涉及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题干中只局部涉及,也就排除了。C、D两个选项犹豫了一下,我看到了题干中有“现象实质”四个字,D选项明显针对的是现象,故排除了D,选择了C选项。

考生乙(答对者):开始选择了D选项,但后来想到老师复习时强调,明清君主专制逐渐加强,特别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军国大事皇帝一人裁决,君主权力不太可能受到制约,故改选了C选项。

考生丙(错选D选项):看到这道题有点“蒙”,不知道B、C、D选哪一项了,当时回忆起老师对宋朝政治经济文化讲解,还上了一节讨论课,老师讲了许多宋代君权与相权相争有意思的细节,记得“宋代士大夫阶层力量强大,相权得到了增强,君主对自己的地位有清醒认识,不敢滥用皇权”。故最终选择了D选项。

考生甲的叙述是大多数正确作答者的代表。除非是极为简单的题目,排除法是考生最常用的选择题应答手段,考生关注到了题干中的关键词“现象实质”,加上比较扎实的史学认知,故答对此题。考生乙则是凭借教师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讲解,推导出正确选项的。

考生丙则反映出问题的另一面,教师对历史细节的讲解可以有选择性,详略可以根据自己擅长调节。历史细节有助于学生提高兴趣及加深理解,但考虑到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性,以及课时相对紧张的现状,教师还是要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出知识要点及重要观点。

通过对命题者、教师、考生的调查,可以看出,试题难度大的直接原因是D选项的设计问题。

命题者在设计四个选项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每个错误选项都对应着不同的错误类型,后期可为考生提供对应的诊断分析。A选项表明考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以皇权为代表的权力运行机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B选项表明考生虽然对该问题有一定认识,但对皇权与中央集权体制两种基本概念有所混淆;D选项表明考生对该问题有基本正确的认识,但还没有理解问题的实质;C选项表明考生对该问题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

然而,涉及考查“实质”类题目,往往需要考生从题干出发,结合日常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所需思维量是比较大的。这种题目包含了比较、归纳、论证、判断等方法的运用,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也比较高。从考生作答反应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错选,这一点大概是命题时没有考虑周全的。

命题人学术化、系统性思维与考生存在一定的距离。命题人均是学科专家,他们接受过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对史料筛选处理、史学方法运用、史学观点建立等训练有素。考生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逻辑思维尚在丰富,系统思维还不完善,特别是历史学所依赖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欠缺,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常识推论及历史想象。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命题人需要尽可能照顾到考生的年龄特征。就此题而言,如果考生在学习中只是对各朝代皇权更迭有一定了解,要总结出“君权至上的后果”难度确实有些大。

当然,也正是没有准确预估难度,才会将此题放置在了第一题,如果该题目在选择题中的次序后置些,作答效果可能会好些。

如果再深一步讨论该问题,有教师认为,施考者与备考者缺乏一些合理的沟通渠道,也是造成难度预估产生偏差的原因。

命题与教学共同遵循的标准不够清晰。按照国家规定,高考考试内容遵循的“上位标准”有两个,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①高校对于高中历史学科应达到的标准是缺位的,国家课程标准对于评价的要求,叙述得比较宏观,以“要注意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统一”一笔带过。无奈之下,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试手册)充当了命题者和考生备考的直接依托。而“考试大纲”与“教学”是在课程标准下并行的两套系统,之间没有规范性沟通渠道,各自背对背地独立运行。对于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在同样的文字表述下,双方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试题,有的教师按照教学逻辑指责试题偏离了主干知识;命题部门按照考试大纲选拔性考试的能力要求进行解释。在考后座谈会上,有教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能力立意需要教学深入到何种程度需要相互沟通。这个建议,说到了点子上。

【作者简介】陈畅,男,1975年生,天津市人,副研究员,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命题处历史学科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测量。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预估选项命题
美国银行下调今明两年基本金属价格预估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下一站命题
史密斯预估控制在排焦控制中的应用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