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把握好双重关系

2015-09-10浦培生

考试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信息技术

浦培生

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的状态,但更多时候,学生是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与探索。笔者对如何处理好信息教学中的双重关系体会如下:

一、坚持信息技术教学中双重主体性形式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示,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它最终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改造(不是一般性增补删改),从而“整合”为更合理的能力标准、知识系统和教学体系。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比如上网,在怎样使学生善于搜索、筛选、鉴别、处理信息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怎样良好地体现师生“主导—主体”关系上,都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客体,但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学生在自己获取知识活动中,始终是主体: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1)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学生有可能对不认同的教师在讲授时选择排斥状态,如采取不听讲、看其他读物、搞恶作剧和打瞌睡等,从而凸显自己,学生可能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简单的价值判断,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进行选择,从而体现自己的主体性。(2)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和超越。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教学信息和指令,主体性发挥得好的学生会由此产生一定的联想和创造,进而对教师的信息指令产生批判性的、创造性的、发展性的能动反应方式。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生质疑、创造与发明,是学生对教师主体性的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的结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记忆效果,加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构建信息技术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的现代教学理念下,师生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如何使这坚实的基础产生最大的作用,还得看教师的能力素质。学生的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只有把握各种变化的脉搏,才能使教书育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能力:(1)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2)对各种影响具有教育加工的能力;(3)具有自我示范教育的能力:(4)教育预见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一个教师如果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经验过程中,提高教育预见、教育研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那么他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就更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地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如:采用主题学习网页进行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在课堂上和课后自主学习,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学习能力带来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可以说是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意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但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方法的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3.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

“互动”是指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如讲解“名片制作”时,充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名片制作的这一任务让学生学会自定纸张大小,页边距的设置等。我先把学生分成几组,规定10分钟内完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共同完成作品,然后让各小组选出代表把本组的作品向大家做展示汇报,各小组汇报完后,全班师生进行讨论,总结出它们的用法与区别。这样既使课堂气氛活跃,又达到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白主性和积极性得到调动,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在民主平等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也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拓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双重主体性空间

蘇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在主体性课堂教学之外开辟第二课堂已经成为可能,因为互联网技术已经使各科知识联结成一个全球化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并且独立思考,独立理解问题,独立寻找自己想要获得的答案,是完全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所以这是一种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适的课题,让学生在这个课堂里独自完成,进行自主学习,甚至在家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课题完成成果的总结与交流。另外,互联网技术义给相互协作学习提供非常好的条件,教师完全可以确定一节课的时间,以上课形式或者是课余时间都是可以的。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很多的技术支持,如网上聊天、BBS论坛、e-mail邮箱、ftp、班级校友录论坛等,都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用以师生间交流反馈的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学生甚至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充分发挥与表达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无需顾忌别人的批评会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可以参与对别人作品的评阅,这种主体性课堂无疑是具有信息时代的先进性课堂。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