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2015-09-10叶卫民

考试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合欢树母爱

叶卫民

摘    要: 本文从《合欢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着重从作者史铁生的成长阶段中感受到的母爱、阅读本文时遇到的三个困惑成因及三次提及孩子看合欢树影的意义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

关键词: 《合欢树》    母爱    困惑成因    合欢树影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职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的开篇文章,便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每次教这篇篇幅不长的课文的时候,总感觉有许多困惑、反常和悬念在脑海中,似乎有重点难点漏讲,或是有些盲点没有想到,总认为有点遗憾。中职校同行对该文进行过多次交流,颇有同感。笔者在对文本不断的拓展阅读和思考中,感觉到这篇文章确实有许多值得思考、玩味的地方,愈发觉得本文是一篇耐看且言简意深的文章,对中职生的心灵成长、培养感恩意识方面大有裨益。当然,要更好地读懂、悟懂本文,笔者认为最好指导中职生将本文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散文结合起来欣赏,对《合欢树》的深入理解肯定会有更大的帮助,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解读这篇散文,效果显著。

一、爱之深:三个重要年龄段

在散文《合欢树》中,史铁生以平实的语言回忆母亲多年对自己的关爱,表现得很真切,可以说在他成长的青少年阶段中,特别是在残疾阶段,妈妈在他的人生成长之路上,特别是写作之路上具有极其重要且深刻的影响。

第一个年龄段,在史铁生还是孩童时代,十岁读小学时,在学校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兴冲冲地期待妈妈表扬的他,得到的却是妈妈说自己小时候写的作文还好,被泼了一盆冷水的他扫兴地对着墙壁打乒乓球。

当然,史铁生的生气是有理由的,每一个孩子都期盼着自己的表现得到妈妈的赞许,更何况还是自己优异的表现,但妈妈的做法似乎有些违反常理。其实,也许好强的妈妈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别骄傲,这带有激将法的味道,当然,指望一个十岁的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有点不太现实。

第二个年龄段,发生在二十岁那年,史铁生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双腿严重残疾,在这之后的治病阶段,作者以简练的笔墨概括叙述了母亲为治好自己的病,名医、偏方、花钱,或是吃、喝、洗、敷、熏、灸,无所不用其极,在医生明确告知无法医治的情况下,母亲还要“再试一次,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以致史铁生被严重烫伤才罢休,并为此惊惶几个月,可以说,母亲对待儿子那种永不言弃的执著,完全是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周折。尽管一切努力只是徒劳,但可怜天下妈妈心。

在史铁生成长阶段的第三个年龄段则是写他小说终于发表、获奖了,在感觉自己有点出息的时候,想与亲爱的母亲分享,却已是三十岁及之后的事,他最需要感谢的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妈妈曾鼓励他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但她还没等到儿子有出息的日子,就因身心俱疲生病而早逝。他的内心只有选择远离光环、鲜花,在愧疚中到小公园、到曾经住过的故居四合院中找寻安慰。

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在其十岁、二十岁、三十岁这三个年龄段中,把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作了简要的叙述,都分别只写了一件事,第一阶段写自己作文获奖,十岁左右的孩子,在其孩童时代发生的事情有许多,之所以单独要写这件事是因为它与写作有关,与母爱有关,与史铁生最终成为作家有关。在其二十岁之后的那段时间里,写母亲为给史铁生治病而过度操劳和奔波,并且鼓励他写作,让人唏嘘不已。这两个年龄段更多的是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成长所做的努力,作者在当时由于年龄小,幼稚地错怪母亲;残疾时过于痛苦、悲伤致过于自闭、敏感和自我,忽略母亲的关爱。第三个年龄期间段写自己小说发表和获奖后,母亲却再也无法和自己分享,而感到伤感,终于感悟到母亲曾经的呵护和关爱,并且终于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这几件事表现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母亲对作者是如何舐犊情深,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多么深刻,作者终于艰难地走上写作之路,并且事业有所成。这三个年龄段对作者而言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也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三件事,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些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都表现出母爱的深重,体现出母亲的努力和心血终于没有白费:史铁生作为生理意义上的一个残疾人,在精神上已经蜕变成为正常人,在事业上甚至超越普通人。

二、残之殇:三个困惑

在厄运降临之后,当母亲费尽周折地为儿子寻医问药,医生已经明确表示已无法治的情况下,母亲仍不甘心,做各种尝试,甚至把儿子给烫伤,但史铁生不仅没有感激,反而“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当看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知道这是他的实话。这是《合欢树》中的第一个困惑。第二个困惑则是在小说获奖后,史铁生并未表现出常人的喜悦、开心及自豪,反而是面对采访记者,客套和心烦地回避。第三个困惑则是在多次回到母亲曾住过的小院时,明明只有几步之遥,也很想进去看看故居及故居里的合欢树,却主动放弃了。对于三个让人困惑的现象,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第一个困惑,则第二和第三个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归结起来,三个困惑中最让人感觉突兀的是第一个,因为在第一个困惑中,史铁生只是用很平静的语言说“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没有说到自己如何痛苦,却都是写妈妈怎么为了他的病而奔波,因此,这个反常会让读者特别困惑。看完作者的另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才会明白,如:“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最经常的“工作”就是整天满怀心事、漫无目的地去长期荒芜的地坛报到、散心,史铁生让我们知道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青春小伙在明白自己永远要与轮椅相伴时,这种打击对他会有多大,才可以体会到一个无助的残疾人的孤独、失落、痛苦、敏感和绝望,表现得那么让人心碎。在人生最悲观的时候,常常是想着死亡的事的时候,也是史铁生最自我的时候,足足十五年,是殘破的地坛陪伴了他,容纳了他,是地坛的古树、小草、露珠、蚂蚁、蜜蜂、瓢虫等抚慰了他,更是默默无闻的妈妈目送着他,推着他,包容着他,也成就了他。可以说,在地坛度过的时光虽然孤独、单调和痛苦,但让自卑、敏感和自我的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但同样在那个时刻,当他沉浸在痛苦和自我的时候,却常常有意无意地甚至于任性地忽略了母亲,“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可想而知,一个母亲在残疾儿子相当长时间里无法正常工作而整天在地坛无所事事地瞎逛,也不在乎自己的母亲怎样,在母亲心里是什么滋味,确实让人难以想象的,直到有一天身心俱疲的母亲猝然去世。在《我与地坛》里,一个残疾了的史铁生的艰难生存状态、痛苦心路历程、迷惘生命的挣扎,可以说是真实而又残酷地、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这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合欢树》中的三个让人感到困惑和反常的问题。

三个困惑,皆源于史铁生由健康正常人变成残疾人,源于其内心的创伤一直无法抚平,同样更源于长期被他忽略的深爱着他的母亲的努力与坚守,最重要的是源于史铁生的醒悟、反思、愧疚和自责,这一切表明史铁生终于成熟,也终于长大,只是这个过程要比其他人来得漫长得多。

三、念之切:三提合欢树影

在《合欢树》中,让读者感到奇怪的是篇幅极短的这篇散文,直到文章讲了一大半以后才开始以侧面描写的方式,让曾经的邻居交代已经开花的合欢树,并以插叙方式交代合欢树的来历。可是为什么要在不太长的文字中三次提到小孩瞪着合欢树的树影这样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呢?我们先看看这三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

第一次是在故居四合院的老邻居——老太太在聊天时说起妈妈种的合欢树今年开花了,还希望史铁生进去看看,并说到原来住房现住了小两口,刚生了儿子,不哭闹,光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史铁生在听见合欢树时,心里一阵抖,说明这棵普通的树因妈妈的早逝而使他感到震慑,可见他是绝对没想到这棵妈妈亲手栽种的不起眼的合欢树竟然还活着,并且开了花。第二次则是作者纠结于是否看那棵树和母亲住过的房间的时候,说老是记着那个小孩和树影。第三次则是要收尾时说那个小孩长大了,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

合欢树的成长经历,其实可以用一波三折形容,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母亲,从路边捡了棵“含羞草”带回家种在花盆,后来方知这是合欢树,第二年因没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未舍得扔,第三年又长出叶子,且茂盛,母亲很高兴,后便将其移植至窗前的地上,并觉得是好兆头,还念叨什么时候开花。

这棵普通得早已被史铁生淡忘的合欢树,说它是母亲留下来的一份惊喜不为过,因为在《秋天的怀念》里面,史铁生曾这样描述“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母亲那时的主要心思全在残疾的儿子身上。按理作者更应该进去看看,其实几次他都可以进小院去看合欢树的,但都找理由放弃了,却又三次提到小孩子瞪着合欢树影,这肯定不是简单的重复。婴幼儿瞪着随风晃动的树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合欢树的开花与孩子的出现,本来也是没有联系的,但因为母亲的故居和母爱而紧密联结在一起。说来是巧合也像是天意,合欢树的成长经历,其实不正暗合史铁生的多舛命运:母亲对合欢树不放弃,不抛弃,指望它早日开花,和对残疾儿子一样耐心;母亲盼望儿子双腿早日痊愈,期望儿子有出息,在儿子残疾后也鼓励其写作,并帮他到处去借書,最多只是看到儿子写作的艰辛过程,母亲也许是过于劳碌操心而生病早逝,既没看到儿子事业有成,又没看到合欢树开花,颇有些有心栽花花不发的意味,而合欢树在母亲活着时从也没开过花。

曾经的故居里有新生命出现,这个新生命又以某种方式与合欢树联系在一起,这家三口子一定过着合家欢乐的幸福生活,就像这棵树的树名一样。生活就是这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妈妈栽了一棵含羞草,在精心、耐心培育下却成长为一棵会开花的合欢树,足见其生命力之旺盛,而这棵树是妈妈抱着期待种下去的,它成了母亲的化身。母爱点点滴滴像细水长流,母爱普普通通似海洋深沉,母爱默默无闻如天地博大。如今妈妈不在了,无论自己多有成就,小说发表了多少,获奖了多少,收获了多少,自己却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可见双腿残疾及后来的妈妈猝然早逝对史铁生的打击有多大,特别是对三十岁以前因自己过于自我而对妈妈不够理解和体贴,且无以回报母亲而带有深深的愧疚和伤感。也许是因为过于自责,而不愿直接面对合欢树,所以采取回避的态度,但又无法忽视合欢树的存在。现在,母亲唯一留下的这棵树还出人意料地活着,史铁生最终还是选择把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留给像合欢树一样茁壮成长的孩子,妈妈种的合欢树现在茁壮成长了,开花了,当那个小孩在瞪着合欢树影中长大,这棵树伴随他成长,安抚了他的心灵,让他受益,也让小院的人在乘凉中受益,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活延续着希望,生命得以传承,人类就是这样,在结尾中谈到小孩长大后,会去看故居,看母亲,看合欢树,此时作者是既带着些许的慰藉,又夹杂着淡淡的遗憾和伤感。人得到恩泽,也许未必会记住是谁带来的,怎么来的,但我们在茫茫人海中,谁又不是在先辈、亲人和他人的恩泽中薪火相传,而且我们也未必知道他是谁。同样,当广大读者在欣赏史铁生有关母爱的散文时,透过他真实的生命历程,也能真切知道,千万不要再重复“子欲养而亲不待”,知道行孝要及时,知道要热爱生活、更珍热生命,知道遇到逆境要学会坚强,还有全社会都要更关爱和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和成长等。从这些意义上说,广大读者,不正是史铁生和他妈妈的受益者吗?妈妈当年种下的那棵合欢树,如果今天还在,就一定是参天大树,肯定年年开花,充满生机,荫庇着院子的人们,史铁生已去世五年多,读者们肯定还会经常看他的作品,这些何尝又不是无意插柳柳成荫了呢?

可以说《合欢树》里字字是情,句句是爱,母爱与缅怀母爱贯穿始终,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受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感恩母爱、感恩生活的启发和教育。

参考文献:

[1]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

[2]贾植芳.现代散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合欢树母爱
合欢树
合欢树
Aibizia Julibrissin合欢树
母爱大于天
合欢树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合欢树
冬天的雨
我感受到了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