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探讨
2015-09-10时敏
时敏
摘 要: 近年来,很多一线教师开始开展数学探究式教学,成效突出。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打开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表达的时间。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高中数学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建设
1.问题提出的背景
1.1时代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国在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研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竞争,并且竞争趋于白热化。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国家的教育单位也顺势而为,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对我国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应运而生。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充分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栋梁之才。
1.2高中的教学现状
当今国内的高中教育无疑不是很成功的,老师几乎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灯。老师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几乎为学生安排好了一切,因为在高考唯分数论的现状下,快速提高学生的高考分数是老师们的首要任务,这样就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弊端,使学生完全丧失自己的个性。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全才,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会在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作出判断的能力。
1.3研究的意义
新时代新背景下,高中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在学习基本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全民的修养,提高全民的适应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注入新鲜活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过程、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不仅学到大纲要求的知识基础,更让他们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使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2.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几点建议
2.1正确的选题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确的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更加愿意学,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可是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理解不充分,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而在课堂上提出的探究实例不够典型,不够开放,有的只是敷衍了事,根本无法起到探究的作用。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耳提面命,根本不知道探究式为何物。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了解探究式学习的内涵,把所思所想应用到现实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性强,涉及面广,探究价值高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
2.2教师和学生实现课堂位置的互换
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面面俱到,学生在下边听课的听课,做笔记的做笔记,但收效甚微,完全成为课堂上的边缘人物。随着新时期教学理念和新式教学方式的普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探究式学习更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宰,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扮演主人翁的角色,通过探究、体验和尝试主动地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只充当引导者、监督者。因此现在的探究式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习目标,思考探究问题,掌握探究方法,学会交流策略,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以前的教育模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吸收、分解知识结构,内化为己有。
2.3多种探究形式并用
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内涵就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导,寻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交流合作,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不唯一,所有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都应该应用于课堂上。譬如分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小组间互相提问等形式,都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宰,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但是现实中推广探究式教育困难重重,因此,探究式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探究式学习方法必定会在现代教育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战国.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91-192.
[2]朱庭基.试论高中数学的自主探究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4):27.
[3]王晓华.高中数学新课标下探究式教学之我见[J].新校园:理论版,2011(8):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