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
2015-09-10杨佳文柳青青许荣丹
杨佳文 柳青青 许荣丹
摘 要: 法国小说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欧洲政治动荡时期封建势力同资产阶级进行复辟与反复辟的复杂斗争为创作背景。通过对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等人物的描写,读者们不仅对美与丑进行了深刻思考,而且对19世纪的法国有了深入了解。本书形象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反映了人道主义思想,使人们对美与丑的评判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探究小说的创作背景,剖析作品中的美与丑的对比并总结该作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巴黎圣母院》 美 丑
一、引言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书中源于现实的人和事物被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夸张和强化了。雨果以深刻而真挚的感情从多角度对美与丑进行刻画,并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即“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①。小说不仅反映了十九世纪前期法国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天主教会的虚伪,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于美与丑的深思。
二、作品中美与丑的现实来源
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于1789年被资产阶级推翻的波旁王朝在1815年复辟,根据历史发展规律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的潮流不可抗拒。法国在1830年7月爆发的革命终于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法国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宫廷教会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聋法官审判同样为聋人的卡西莫多,并使其招供莫须有的罪名,体现了封建司法制度的不公和残酷。教会副主教对判决权有极大影响,弗罗洛主教迫害爱斯梅拉达,致其获死刑,由此反映了天主教会的虚伪和黑暗。因严刑逼供而签署的罪状书经不知情的国王审批后被告难逃死刑,可见黑暗的封建统治不断给人民带来冤屈和痛苦,使社会混沌无光。小说取材于历史事件,其中流浪汉攻打圣母院的情节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再现,赞美了劳动人民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暗示了人性美的光辉必将使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并不断带领人们追寻美。
三、《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对比
(一)人物外貌与内心的美与丑
女主角爱斯梅拉达是一位美丽善良、热情可爱的少女,为救诗人甘果瓦,毫不犹豫地与这位陌生人成为名义上的夫妻,不计前嫌地在刑场上给卡西莫多送水,她对爱情忠贞不渝,是美与善的化身,是外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作者理想中的至善至美。卡西莫多则是外丑内美的典型,从头到尾集合了所有人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丑陋,但他奇丑无比的外表下却有知恩图报、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他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是执著、永恒、高贵无私的。英俊非凡的弗比斯则是一位爱逢场作戏、虚伪自私的军官,相较于卡西莫多,轻浮和空虚让弗比斯的爱情显得廉价可悲。
(二)人物自身行为美与丑的评析
副主教弗罗洛原是一个热爱知识、富有爱心的年轻人,他谦虚求学,收养丑陋的弃婴卡西莫多,人性美使他成为受人尊敬信任的副主教,后来在灵魂与人性的挣扎中成了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因爱生恨,不承认爱情的神圣,仇视世间美好的事物,不断迫害爱斯梅拉达,嫉妒和邪恶的占有欲扭曲了他的灵魂,剥夺了他的快乐,最终变得道貌岸然,邪恶丑陋。由此体现了宗教神职异化与泯灭正常人性,暗示了禁欲主义的破产。
起初“野兽”“魔鬼”是卡西莫多的代名词,他听从弗罗洛劫持爱斯梅拉达,在刑场上得到爱斯梅拉达的帮助后被她的“美”感化,陷入了爱情,成了富有正义感的人并显示出了他人性美的光辉。
四、作品带来的影响
小说采用以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人心,批判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天主教会的虚伪,给读者留下的是对人性的深思,对真善美的向往。世界的变化总是会出现不同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以貌取人不可取是无可非议的,华美的外表掩饰不了丑恶的灵魂,美永远发自人类的内心本质,这样的美不仅源于对人生的思考,更是对人生意义和世间万物的思考。每个人都有对于美丑的评判标准,虽然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是我们追求的真善美却大同小异。这部既反映历史现实又震撼人心的巨著将一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语
推向极端的美丑对比,绝对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通过对人物不同方面的描写使人们对于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如何追求至善至美的问题上读者们有了新的认识。
注释:
①克伦威尔序言.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三册:300.
参考文献:
[1]汪雯雯.美与丑——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安徽文学,2009(10).
[2]伍之伦.《巴黎圣母院》的特色.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