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三个问题
2015-09-10贠婧
贠婧
目前,不少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导学案模式”,其教学模式主要以模仿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太古二中等学校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为主。由学校组织本校教师编撰以预习稿、导学稿、讲学稿、练习稿等内容组成的“导学案”文本,“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教师对教材准确定位,在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本知识由教本结构变为认知结构,把重点和难点知识分解,提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再配备一定数量的巩固练习,形成一个学习方案,于上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以备课堂使用。在一段时间内,这种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
这种以“导学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新课改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首先是教师身份的改变,把传统备课写教案变为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开发,其次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把传统讲授式变为师生合作的探究式。在一定程度上,导学案对新课程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应用中,“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教师与导学案、学生与导学案及导学案与身关系三个方面存在以下弊端。
一、从学生与导学案的角度
首先,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教学流程的过多模仿,主要表现为教学流程几乎全部是“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一定程度地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由原来教师一人居高临下传递、灌输知识的授课方式,变成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是这种模式的学习方法有一种“牧羊式”的味道,有老师这样描述过:导学案教学模式像“满地是青草,爱吃多少吃多少”。实践中发现对于难度较小的学习内容,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但是难度较大的内容不适合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效果好。试想,如果你给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袋能量很高的奶粉,没有大人的帮助喂养,自己能吃到嘴里面吗,能吸收消化吗?显然,婴儿时期是需要大人的帮助的,等到他们逐渐长大,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的时候,便会挑选喜欢的食物,如果这个时候按大人的意志选择,往往不愿意接受。
其次,该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缺少与教材的直接对话”。学生先接触到的是教师按照自己便于讲授的方式编写的导学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解决“导学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完成问题的形式达到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出现真空区,出现导学案“先入为主”的场景,也就是学生第一时间阅读的素材不是教材,把教材置于次要的位置,导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文本退居二线成了配角,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只围绕导学案展开,脱离课本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不能深入探讨,“入宝山而空返”。貌似师生均被导学案控制,只能机械地在导学案的使用中按部就班地按照各个环节进行而已。
二、从教师与导学案的关系看
从这个角度讲,让教师开发导学案的本来意图是让教师结合本校学生学情,类似开发校本一样开发出难易适中、适合本校学生学业水平的“导学案”。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拿来主义者。大多教师使用的“导学案”几乎都是直接采纳其他学校的导学案,或通过网络直接整章下载,照搬所谓的“名校”的导学案。其结果造成两方面缺憾:第一是使用的导学案内容并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教学效果低下;第二造成教师不再对本校课程与学情进行开发与研究,所有教学工作完全依赖导学案。个人教学观与教学主张渐渐退化。
三、从导学案自身看
导学案教学模式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因此该模式更适合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学者指出:导学案模式的学习方法,仅仅对思维敏捷的学生有利,对于大多普通学生而言,学习效率则是低下的。因为教师如果采取“自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仅凭自学达不到课标需求的深度,学生听不到老师对知识的精彩挖掘,不能迸发他们智慧的火花与思想的碰撞。问卷调查表明,有一半的学生承认这种教学模式学习效率略高,但他们对这种千篇一律、单调重复的教学流程感到乏味,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更期望听到老师的精彩讲解,对此,高年级学生或者学科难度大的学科学生对此要求更强烈。该教学模式的流程先是课前预习,然后是課中做练习题,最后是老师或者学生自评,每日如此学生感到厌倦,可能导致他们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下降。
从导学案看,导学案的设计结构以结论、原理、公式的机械背诵、反复操练及应试识记为中心。内容中充满大量习题,通过大量训练达到知识点背诵、识记的目的,使导学案异化为背诵案。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习题、测验卷中的案例分析与例题技巧解析为重点,使其异化为反复操练解题技巧与方法的操练案及针对应试压力提高成绩而死记硬背、训练技巧的应试案。所谓“课下填学案,课上对答案”是对这种呆板取向的导学案教学的描述。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主体地位,但“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急需一线教师研究改进的地方,需要一线教师潜心研究,发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导学案的编写、课堂使用及课后完善等方面提出完善的相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