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5-09-10孙丽梅

考试周刊 2015年58期
关键词:烧瓶易拉罐解决问题

孙丽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化学教学要体现概念、定律形成的推理过程,再回归形成概念、定律的实验实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质疑,找问题,解决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1.兴趣是学生质疑意识产生的前提。

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求知欲望即能达到旺盛状态。化学实验直观、有趣,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镁铝的性质》一节教学中,我补充演示了往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易拉罐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并迅速封闭易拉罐口的小实验。学生对现象非常好奇,产生问题:“为什么易拉罐会先变瘪后又鼓起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喜悦从学生的心头掠过。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2.质疑是创新之母。

要使二十一世纪真正成为中国人的世纪,所有教师都肩负同样的重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教学中,总是设置“疑”的情景,让学生在“疑”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如: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发现用制取氯气的过程中,當再往圆底烧瓶中加入浓盐酸,这时出现分液漏斗中的浓盐酸不易放下。由此问学生: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这是由于制取气体的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量多于单位时间内从导气管导出的气体的量,导致反应容器内压强增大而出现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易放下。知道原因后,我又问学生: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使烧瓶与分液漏斗相通,两容器内压强相等,实验过程中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就可以顺利放下,按此思路,将圆底烧瓶改用蒸馏烧瓶,用一支导管将分液漏斗与烧瓶相连,可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

宽松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如在讲授《分子》一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我仍高度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渴求解决问题。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创设质疑情境,以“疑”切入。

巧妙运用课堂提问、解惑,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教学艺术。一堂课的头开得好,有时会胜过千言万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盐的水解时,首先回顾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那么,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这三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呢?中性、酸性或碱性?不少同学分析一定是中性。教师作了相关演示后,结果表明,盐溶液既有酸性,又有碱性和中性。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愤悱”心境中质疑。

设疑必须是学生处在“受激发状态”思维的最佳时,即学生有强烈求知欲,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跃跃欲试。教师适时诱导引发,使学生从“疑无路”的境地,走向“又一村”的妙境。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智力能得到较好发展。

3.设置阶梯式的问题,递进质疑。

如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已知内容是必须存在化学能和转化装置,隐含的知识就是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阶梯式地设计以下问题:(1)化学能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转化为电能?(2)要形成电流需要什么样的装置?(3)有了以上两个条件是否一定能产生电流?像这样从分析和综合的角度,由易到难在题设已知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层层引向深入,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4.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设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而且可以复习浓硫酸的性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营造质疑的环境还是指导学生质疑,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设疑。在教学中不要将一切问题都由老师提出来,一定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质疑的措施得当,持之以恒,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并最终达到释疑的目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烧瓶易拉罐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钢化玻璃的来历
水重新沸腾实验的改进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
神奇的“魔术”实验
易拉罐制做的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