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积极性的思考
2015-09-10韩洁
韩洁
摘 要: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中,其路径如下:提高思政课教师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突出实践环节,调动学生参与。
关键词: 学生参与 思政课教学 教学实效
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思政课教学却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教师难讲,另一方面学生难以入耳,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尤为突出,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把职业大学简单地理解为学习一门技术和技能,与思政课并无直接的联系,表现出大道理不太懂又不愿听的倾向。出现这种“两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忽视學生参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教学实效。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中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1.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重视科技教育,认为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思政课教师被认为并不具有专业知识,不能与专业课教师相提并论,这使得有些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认同感,缺乏工作积极性。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因为职业需要才讲思政课,自己并不信仰马列主义,就会课上讲一套,行动是另一套,知行不一,无法触动大学生的心灵,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实际上,思政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授,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导向性很强,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思政课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师,他们身上更多一份责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使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就要促使学生多参与,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政治素质上,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爱岗敬业,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宣传马列主义,做到真信、真教、真学。讲马列主义的人首先自己要坚信马列主义,要用理论说服学生,首先必须说服自己。
在业务水平上,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及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因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会使教师讲课时间减少,从表面上看,教师显得很轻松,但其实不然,教师要做到精讲必须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思想,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较好地驾驭教材,解答学生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这对教师的要求相应地更高。
思政课教师虽然都经过系统、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养,但与学校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接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家对大学思政课教学非常重视,教育部还在一些学校举办了思政课硕士培训班,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不断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思政课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学历也在不断提高。除了教师自身加强学习外,学校也应多给思政课教师提供一些支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或“请进来”,加强学术经验交流,开阔思政课教师的视野,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思政课教学的需要。
2.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思政课是思想性、政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讲授是必要的,但单纯的知识传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应摆脱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学,平等地对待学生,学会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大学生有自我肯定和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而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使他们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发表意见,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在教师精讲之后,让学生登台发言,进行讨论,教师再进行综合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疏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其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阐明之后都要说明理由,这样就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肯定正确的,纠正偏误的,并进行一定的理论升华,把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说明问题,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积极、健康、正确的轨道。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年龄、知识、心理等方面都具备了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条件,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在中学阶段他们一般都比较贪玩儿,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不是很突出,更没有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热情,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很容易开小差,而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这对于他们毕业后继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讨论能够集思广益,促进师生思想的交流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师生感情,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理念的必要条件。通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主动“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就说,由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如果离开学生参与和与教师的配合,就难以形成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为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只有广大学生自觉参与教学,在思想上接受,在行动中反映,才能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3.关心学生思想实际,提高教学针对性
今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他们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的氛围中,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思政课教师要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必须了解高职学生,一是从知识的角度,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及想知道什么,尽量避免教学的重复性;二是从思想的角度,了解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以及关注的程度如何,以便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也可以通过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交流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之初,就可以用问卷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开一门课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喜欢理论课的学习吗?为什么?”“你对哪一个问题最感兴趣?”“通过学习你想了解什么?”等等,然后对学生的问卷进行分析,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当中的合理因素,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任务结束后,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本门课的得失。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有学生参与,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利于增强教学针对性,促进教学相长。
由于学生参与增加,他们会主动思考问题,也会对理论和现实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教师应及时准确地把握这些信息,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对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采用请相关人士以专题报告形式解决。对学生中存在争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取长补短的学习环境,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实践环节,调动学生参与
联系实际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联系实际不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或实例进行教学,而且指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贴近生活,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政课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学内容,留出一至两周让学生带着问题查资料、文献,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如下岗职工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走向工厂、农村等社会大课堂,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化思政课教育的内容,从现实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些做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中同样适用。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好形式。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查资料、讨论、社会调查后写出的论文等都可以作为期末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
此外,要加强学生参与,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學手段,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思政课教学由“平面”引向“立体”,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总之,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2]曾翠清.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改革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