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中职英语课堂游戏有效性初探
2015-09-10王佳莹
王佳莹
摘 要: 针对理工科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不重视也不感兴趣的现象,在“生本”理念的引导下,中职英语教师纷纷注重用课堂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课堂游戏并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向课堂游戏要效率呢?本文主要从理工科英语课堂游戏的必要性、课堂游戏无效率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理工科中职英语课堂 课堂游戏 有效性
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理工科为主的中职学校生源的英语水平更是处于下游,加之英语课时的减少,使得学生对英语更不重视。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英语教师纷纷试图用课堂游戏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样往往容易走入“为了游戏而游戏”的课堂设计误区,最终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理工科中职英语课堂游戏的必要性
在探索课堂游戏的有效性之前必须明确,课堂游戏操作不当导致不能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不说明游戏没有必要,中职英语课堂适当采取游戏手段辅助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英语普遍不重视不感兴趣的理工科生源。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英语无用论”盛行。
理工科生源当初之所以选择理工科专业,就是想避开自己头痛的文科,包括英语。以为选择了理工科就可以逃避英语的他们怎么可能主动在课堂上重拾对英语的热情呢?同时,学生普遍认为以后就业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和工厂,并没有机会运用到英语,英语对就业起不到作用。所以“英语无用论”深深扎根在他们的思想中。不采取更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并且设置与其专业相关的运用场景,是很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2.好动、多话。
理工科专业每个班级大部分以男生为主,笔者任教的四个班只有一个班级有几名女生,其他为全男班。男生一般比较好动,喜欢大声交流、打闹,精力非常充沛。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将这些精力能变为课堂参与的动力,能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适当、适合的课堂游戏是一个必要的手段。
3.严重依赖手机。
理工科学生普遍对科技信息等比较感兴趣,手机上各种新奇的APP、游戏等成了他们课上分神的主要原因。如果简单粗暴地禁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他们可能会用上课说话、睡觉等方式来取代,而不会转到课堂上。所以真正能辅助教师唤醒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是有效的课堂游戏,例如适当运用手机辅助的课堂游戏,这使得学生对英语教师产生新的看法,认为这位老师与时俱进,不一味禁止他们使用手机,还让他们意识到手机能辅助学习,心里会更加认可这位教师,从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该学科。
二、理工科中职英语课堂游戏效率不高的原因
1.班级规模大,容易失控。
外国的班级规模控制在25到30人。而在中国很少见到40人以下的班级。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基本在40人以上,甚至有个别在60人以上。40到60多名精力充沛的全男班,课堂游戏的可控性变得非常低,教师轻易不敢让学生动起来。所以为什么有些教师学习了外教的课堂游戏后,发觉运用到自己课堂非常困难。虽然这跟教师对游戏各个环节的理念把握有关系,但是班级规模有很大影响。笔者以前曾经尝试把一个海盗棋盘游戏上的每个步骤的卡片题目改造成每个步骤站着1名学生,由他提供卡片题目,而游戏盘上的棋子走动变成学生的走动,学生在20人以下情况还可以,但是20人以上,就出现不可控的情况,没轮到自己出题的学生就分神玩手机或者聊天。人数太多,学生等待的时间过长,容易分神,这个时候人数多只能分组,例如四人一组,直接玩棋盘游戏。所以规模大,设置游戏时更加需要注意可实施性和效率。同样的游戏,大班和小班未必通用,效率未必一样。
2.学生慵懒懈怠,不愿意动起来。
中职理工科学生在初中阶段一直都是英语学科的“差生”,长期习惯上课不受重视。上课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经常与手机为伴,懒得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害怕自己没认真学习而回答错误。所以如果学生没有足够明确从该课堂游戏中他能发挥什么作用、能学到什么,并且什么是他能胜任的,那么将非常被动不太愿意配合。
3.为了游戏而游戏,学习目标和手段本末倒置。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使用各种游戏,期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些比较新奇和活跃的游戏让课堂看起来闹哄哄,学生确实玩得比较开心,但是最后可能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知识。过于追求课堂游戏的结果就是本末倒置。
三、向课堂游戏要效率
1.科学设置和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理工科学校,其每周就两节英语课,相对于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两节课摊下来的教学目标从量上是不少的。当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教学目标,但是永远要记住,首先要设置科学的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再采取适当的游戏辅助手段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先设定游戏,再选取内容,甚至大大减少内容或者添加超纲内容去迎合游戏;或者不考虑这个游戏结束后,学生能否掌握大部分的内容。
2.循序渐进。
在课堂游戏设计中,最好一开始选取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游戏,可以节省很多游戏规则的说明,直接进行操练,毕竟游戏是英语学习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为了学习新游戏。例如笔者在学期开头一般采取的都是跟飞行棋类似的游戏,因为这类游戏学生非常熟悉,走到哪一步该什么规则,他们都一步了然,大大减少游戏指令的时间。
当然,这里还涉及活动能力的培养问题。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同、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游戏的接受和反应程度。例如笔者在广州面对自己平时上课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课余也喜欢各种棋类等游戏,设计的游戏学生都很容易上手;但是当去佛山下面一个小镇的职业学校尝试的时候,发觉那边的学生基本连很简单的单词中英文配对贴纸游戏都必须先慢慢教和示范一次,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平时基本没有接触到任何课堂游戏。
因此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和接受程度,特别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尽量直观,避免上课浪费大量时间在指令上,本末倒置。慢慢地,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课堂游戏就容易操控。
3.指令清晰。
理工科中职学生多数属于触觉型和视觉型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喜欢更直观的示范。因为游戏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教师都希望尽量少的讲解时间,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去练习,那么,讲解少就容易出现指令不清晰的情况。所以教师首先要非常熟悉这个游戏的各个环节与知识点练习的结合,特别要事先充分预计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事先提醒学生,免得学生进行到中间出现迷茫。如果实在需要采取一个全新的游戏,那么可以课前制作一个FLASH小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操作方法。例如笔者之前为了引入FEIQ这个局域网聊天工具辅助学生进行租房场景对话,特意制作了一个FLASH示范利用FEIQ进行语音通话的程序。虽然这个软件的操作方法跟QQ比较近似,学生平时也经常用QQ上网,但是仅仅是打字聊天,其他的功能他们是不熟悉的。
4.参与度。
尽管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但是每个班级的分层情况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游戏设置中必须分层。例如同一个小组里,高低层次搭配,在游戏中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使得高低层次的学生都有信心完成自己的任务,甚至可以让高层次的学生在适当的环节对低层次学生起到帮助的作用(例如评价)。在棋盘游戏中,四个同学一起,两两是一个TEAM,每次TEAMATE只能提供一次帮助,例如一个学生走到某一步的时候,完成该步骤卡片上的任务后,他的TEAMATE就进行一分钟的检查,而且只能指出一个错误或者补充一个对方没完成的内容,然后递给另外一个TEAM的两位同学检查,如果对方再发现有其他错误,那么这位学生就得退回之前的那一步。這个过程就充分运用学生互助和评价的方法,掌握不是很好的学生可能只能完成任务中较简单的部分,而较难部分可以交给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或者纠正,各自都有自己能完成的部分。
5.多样性。
如果一个游戏连续使用超过三次,学生就会疲倦和麻木,由于新奇性降低,学生的期望值下降,参与度也会下降,因此如果实在没有新的游戏,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适当地修改是必要的。例如同样的棋盘游戏,棋盘的设计可能都有变化,如有的时候是海盗棋盘,有时候是天使棋盘游戏,虽然规则大同小异,但是棋盘的设计和顺序有所改变,也可以在规则上(例如奖惩)做变动。当然,最好是教师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有新鲜的游戏。例如在教学有关职业的英语单词时,笔者用四种不同的游戏帮助学生去识记同一组单词的听说读写。平时也会结合手机微信的各种APP,鼓励学生运用手机上的APP一起学习英语。
6.及时评价。
课堂游戏过程和之后,要设计各种评价手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通过游戏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掌握。评价手段要多元化,游戏过程可以加入更多的同学评价和自评,如果过程没有,那么游戏结束后必须有及时的反馈,至少是教师的反馈总结,这样学生意识到在活动中,不仅仅收获愉悦的体验,更认识到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还没有掌握。每次的愉悦体验后的收获让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游戏。
四、效果检验
笔者这学期刚好接手其他教师的一个班级,继续上基础英语,除了增加多样化的课堂游戏外,笔者注重按照以上的方法使得课堂游戏更有效。该班级这个学期需要参加广州市英语质量检测,在学期初,笔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用2012年的英语质量检测卷对学生进行摸底;学期末,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和测验(卷子难度与学期初那份类似)。该班是计算机专业,人数35人,全部为男生。结果如下:
备注:
1.个别学生在调查问卷后面的评语里写上希望其他科任教师的课堂也能跟英语老师的课堂一样活跃有意义。
2.在笔者观察中,该班学生上课几乎只有1到2人分神,其他都非常活跃参与,与上学期发生很大变化。
3.在校园中碰到英语老师,学生都会大声用英语跟笔者打招呼。
英语水平测试:
因此,课堂游戏设计得当,不仅仅使得课堂更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每节课当中都有扎实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杨向东,崔允漷.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鲁子问.英语教学论.华东师范出版社,2010.
[3]任辉.高效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