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师生对话策略
2015-09-10王军
王军
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是标准的单一对话行为,当然没有什么好的教学效果可言,现代教学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运用对话方式,也可能造成对话的形式主义。教师是课堂教学主导者,正确选择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掌控对话烈度,对提升课堂互动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决定性意义。而由于一些教师存在认识偏差,课堂师生对话水分很大,如果不及时“脱脱水”,势必要影响师生互动效果。
一、避免泛泛而谈,提升对话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为落实新课改精神,要加大师生对话力度,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文本研讨的共同关注。但在具体操作时,课堂教学师生对话往往呈现单极化。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对于该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给予学生足够时间来思考研究,教师早早给出答案,学生基本沦为配角。还有些教师喜欢采用“泛问泛答”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教师讲得热火朝天,学生只是回应教师的“对不对”“是不是”,课堂气氛看上去很热烈,其实师生对话已成“空架子”,对话效果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要建立平等和谐关系,还需要教师做出积极努力,让师生双方进行研讨式对话,而不是审讯式问答。
师生对话要从文本学习开始,教师要先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不然就会陷入对话被动。在学习《三颗枸杞豆》时,笔者提出思考问题:作者小时候为什么总是要逃学呢?(附加条件):男生最多用15个字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要有两条以上的原因;女生最多用20个字来回答,至少要列出三条原因。也许这样的分组限制回答问题还是第一次,学生兴致很高,问题很快就得到圆满解决。这样一个男女有别的思考题,学生兴趣点被激活,思维活动非常充分,师生对话自然呈现高效。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问题针对性提高了,师生对话马上升级了。
二、消除对话盲区,加大对话覆盖面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一般课堂师生对话的基本特征,可有些教师喜欢让学生主动举手来回答教师的提问。这看起来是正常的选择,其实不然,学生个体存在学力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优生很快就能够找到问题答案,当然会主动举手,而“学困生”理解问题能力欠缺,表达能力不强,即使有一定把握也不敢轻易举手,怕回答不好会自找难看。如果教师眼中只盯住主动举手的几个学生,课堂师生互动就会成为教师和这几个学优生的专利,其他学生被边缘化,课堂教学自然出现盲区。所以,教师要注意改变提问方式,用不同难度问题激发不同群体学生思维,这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学习《柳叶儿》,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时,笔者一连提出几个思考问题:找一段最精彩的话,让其他同学说说这段话好在什么地方。抢柳叶儿吃为什么会成为作者童年最乐的事?在抢柳叶儿的路上,有一段景物描写,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问题刚刚展示,很多学生都急忙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笔者观察了一下教室,找了一位没有举手的学生:“你自由选一个问题来回答。”这个学生好像有些惊诧,不知老师为什么会叫他。他当然选择了第一道题,读了几句指名让别人来分析,然后被指名的同学自然就开始回答问题了。出几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其实是降低了问题要求,最先选择的学生有更多自由权利。所以,笔者把这个机会给了“学困生”,这本身就是一种鼓舞。学生分明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注关心,自然会充满信心去迎接挑战。教师避开课堂活跃分子,其实是为消除课堂教学盲区。“一个都不能少”,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意识和职业素质。
三、防止主体缺失,强化对话有效性
师生对话当然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存在,这样对话才能够正常进行。事实上,有些师生对话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缺少思辨性,问题过于浅显,学生表面是对话一方,其实思维早已跑到其他地方,师生对话自然就成为教师的“自娱自乐”。师生对话不只是观点交流,更是一种情感沟通。每一个生命有自己不可复制的特征,要体现在对话中,而不是人云亦云,成为“复读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对话氛围,要诱发学生真情倾诉。特别是习惯被听课、被思维、被教育的学生群体,教师要拿出足够热情和耐心,排解学生顾虑,提升学生信心,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
对话教学理念源远流长,师生展开有效对话,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重要动力源泉,实现教学相长也是必然结果。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对话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时刻掌控对话的方向、对话的形式、对话的内容和对话的烈度。因此,教师要彻底转变认识,建立学生学习主体理念,为促使师生对话成为课堂教学最有效教法,教师要及时给师生对话“脱脱水”,提升师生对话精度,体现师生对话的高效性。
(作者单位:建湖县城南实验
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