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分析

2015-09-10陈峥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6期
关键词:杜鹃主旨段落

陈峥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的答题过程中,学生最担心的就是看不懂文章。“看不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本身的语句比较晦涩难懂,二是具体的语句虽然明白易懂,但是读完整篇文章却如坠云端。其中,后者和学生的阅读策略密切相关。

高考散文阅读要坚决抛弃美文赏读的方法,切不可跟随作者的语句听其“娓娓道来”。这样很容易陷入文章的言语细节中,从而碎片化了文本内容。

高考散文阅读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怎么写的?写了什么?要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在脑海中搭建文章的结构轮廓;要关注细节,明白文章结构里呈现的详细内容。下面以近三年高考散文真题为例,具体分析高考散文阅读策略。

一、理清段间层次,搭建文章结构轮廓

对段间层次的整理,有助于化繁为简,将看似“松散”的文本思路变得清晰有序。具体分为三个步骤:辨识各段落的写作侧重点;区分不同段落的作用,进行分类、归纳;明晰文章思路走向,划定文章主旨范围。段间层次的关系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对比,文章呈现的层次结构有的清晰易判,有的交错展开。

以2014年四川卷《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为例。

1.辨识段落主要内容

第①段谈山水及自然景物对人生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第②段谈要做有准备的欣赏者;第③段谈人对于自然没有喜新厌旧的感觉;第④段谈有人埋没了欣赏自然的本能;第⑤段谈山水自然可以发现人性、净化人格;第⑥⑦⑧段谈要去山水优秀的地方欣赏自然;第⑨段谈要凭自己的本性和直觉去欣赏自然。

2.区分段落作用,分类归纳

第②④⑥⑦⑧⑨段的写作思路是同一方向的(④可以看作⑨的补充),都是在谈如何欣赏自然。第③⑤段的写作思路是同一方向的,是在谈自然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文章的段间层次关系是并列的。

3.划定主旨范围

这样就能确定主旨内容大致是:谈自然景物和艺术人生的关系,分别从人如何欣赏自然和自然对人生的意义两个角度展开。

2012年湖北卷《耳边杜鹃啼》。

1.辨识段落主要内容

第①②段写自己午夜梦回常听到杜鹃啼叫;第③段写传说中的杜鹃啼血化花是一种附会;第④段写动物学上的杜鹃不值得恭维;第⑤⑥段写杜鹃凄切的叫声使各地人们进行各种附会;第⑦段写“姑嫂鸟”的故事;第⑧段写文学和人们将杜鹃美化。

2.区分段落作用,分类归纳

①②段在引出话题;③④段写的是现实中的杜鹃;⑤⑥⑦是写文学作品和民间对杜鹃的各种美好演绎;⑧是作者借此表明自己的观点。该文的段间层次关系是对比的。

3.划定主旨范围

通过将现实中和文学作品中的杜鹃鸟进行对比,重点围绕“姑嫂鸟”的故事,谈论了人们对杜鹃的美化,表现了文学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二、确定被描述对象的特点或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文章的段落既多又短,或者文章的段间层次比较杂乱时,关注文章的描述对象往往能够起到披沙拣金的效果。要判定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以下工作:对描述对象属性特点进行总结,对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比对,注意描述文字的详略之别。

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兴》就是这类文章的一个代表。题目是“感兴”,文章的内容也是很多片段的即兴之感,学生阅读后很难获得整体的认知。我们寻找文章的描述对象,发现该文写了浙江的两个城市:绍兴和杭州。针对这两个城市,文章只围绕了三个共同的方面来表情达意:街道店铺、水以及该环境中的人。

两个对象的属性特点:绍兴——街道和店铺(黑白两色、空间庞大、物件厚实、质朴而有温情)、水(是音乐,是想象力)、人(鲁迅,温情而富于感染力);杭州——街道和店铺(闹而不乱、南宋遗风、传统待客方式)、水(西湖,灵秀、清幽、天然)、人(人来人往而不拥挤)。

两个对象的关系是并列的,将它们的特点进行归纳:街道、店铺展现着传统文化底蕴,水透露着自然脱俗气息,人则是两者的结合。如此,明晰了文章描述对象的关系和特点,就可以总结出作者对浙江的感兴:既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之美,又有灵动脱俗的清幽之美。

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和《浙江的感兴》刚好相反,文中段落少且长,段落之间的关系并不突出,学生读起来也是非常吃力。该文有一个明写对象——何容,还有暗写对象——“我”及其他朋友。

根据文章中的零散语句,挖掘对象的特点:1.是“我”的好友;2.是“悲剧里的角色”;3.“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是时代与个人……”;4.他“不想改他的毛病”;5.他在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明、暗对象的关系,是典型与一般、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我”和何容是一样的人,“我们”都是不融于时代的人,“我们”是悲剧的角色,“我们”在无法避免的悲哀中互相慰藉。

文章的主旨大致是作者借何容说自己,通过何容的性格特点表明自己的心路感慨,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与无奈之情。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一家农村人一天的生活。文中描述的对象主要是:农作(劈柴、喂鸡、摘柿子、磨面粉、晾柿子)和生活(望向天空和远方、撕日历、看电视)。在文章最后,作者还通过电视描绘了城市场景。

将这三个描述对象进行关系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前两项是描述的重点,而喧嚣的都市场景只是透过电视展现了一角,起到反衬的作用。作者借由电视这一现代电器,折射出农村生活和都市生活的鲜明差异,揭示出城市文明距离农村的遥远。

文章详写前两个对象,略写第三个对象,并用第三个反衬前两个。可以推断文章的重点在于肯定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它和自然的节奏相符,它寂静、从容。如果对文章描述的对象不加分析,就想当然地推断出该文的主旨是抨击城市文明的喧嚣或是担忧农耕文明的保守,那就有失偏颇了。

三、关注细节,重视重点词句和句间关系

除了对文章的段间层次和描述对象有所思考,勾画文中的重点句子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句子是关联文意,体现文章起承转合走向的关键。对重要句子的捕捉和品味,能有力地推动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对文章情感的体认。勾画重点句子要注意以下几类:1.否定句;2.单独成段句;3.首末段句子;4.段落的首末句。

比如2014年北京卷《废墟之美》,其中几个句子就很关键。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这一句既是首段首句,又是否定句,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至关重要。接下来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的,说明“废墟”包含着文化信息、具有美学内涵。如果认真研读了这句话,再读后面的文章就找到了主心骨,解答第19题也就有了方向。

②③④段落的首句几乎都是对该段文意的概括,写出了“废墟”含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⑥段最后一句“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里面说出了两种对应关系:残破沧桑——崭新,悟性陶醉——用钱换来。显然,作者笔下的废墟是积淀着历史岁月、可以唤起审美感受的建筑遗存,具有文物和美学价值,而非现代的用钱来仿造的赝品。此时,再和首段首句相互参照,基本就确定了文章观点了。

对2013年福建卷《瓦》来说,关键词句在理解主旨上的作用更为突出。该文虽然描写对象单一,但是段落多,用语比较隐晦。

首段首句“瓦…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末段尾句“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首尾呼应,点名瓦离我们已经遥远。

第③段和第⑩段都是单句成段,“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点明瓦是先民智慧的体现,如今被遗忘和抛弃。其他首句尾句,比如“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瓦知道老人的心思”“瓦的忍耐力很强。”“等待重新开花”,揭示了瓦和人的亲密关系,等待人们重新认识。

将这些句子整理后,我们可以将文章的主旨大致指向:瓦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千百年陪伴着我们,给予我们保护,让我们依赖,作者对它如今的远离怀有哀伤之情。

四、巧借文后题目和注释推断主旨

文章后面的题目是出卷者精心设计的结果,通常遵循由浅及深、由词句至主旨的规律。文后注释能给我们提供文章写作背景的相关信息。对这两者的关注,有时候也能帮我们快速划定主旨的大致范围。

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第19题“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给我们做出了提示:文章并非单纯说爷爷奶奶和自己的祖孙情,还有对人的生命之根的思考。

2014年山东卷《浣花草堂》第19题“为什么从杜诗写起”,第21题“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第22题“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将这几题的问题串在一起,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杜诗——参观浣花草堂——获得了新的认识。文章的内容差不多是围绕全面地认识杜甫展开:之前认识的只是诗歌中的杜甫,参观了草堂之后,获得了对诗人的全面认识。

在高考散文阅读时,如果能将以上四种方法灵活交叉运用,会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并非是囫囵吞枣的只知其然,而是一种高屋建瓴的知其所以然。脑中有了对文章结构和主旨的正确判断,再结合具体题型的答题技巧,散文答题的正确率自然会水涨船高。

(作者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杜鹃主旨段落
趣味•读写练 答案
云上杜鹃
主旨大意题
【短文篇】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心理小测试
红杜鹃
办手抄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
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