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材料作文教学中材料分析的整体性原则

2015-09-10刘小龙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6期
关键词:词句观点整体

刘小龙

提到材料作文,中学老师和学生都不会陌生。特别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材料作文更是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分析2013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题,其中17套(除湖北卷采用“材料+话题”的作文形式)均采用了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被大量采纳的现象已经持续了数年。这足以看出材料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教好材料作文自然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得明确“何为材料作文”,“给材料作文又叫‘条件作文’或‘限制性命题作文’这种形式是与传统的单一性命题作文相对而言的”。形式上,材料作文大多采用“材料+限制”的形式出现。“限制”主要是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而“材料”则比较复杂,它承载了作文的观点,写作过程中立意的选择和内容的确定都要以它为依据。材料作文命题是否成功,主要就是看命题者选择的材料是否得当。由此可见,对材料的准确、整体、有效的把握是写好材料作文的第一步。对材料的分析也应是老师进行材料作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虽然材料作文早已出现,但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和老师的教学实际来看,“不少师生闻材料作文‘丧胆’,‘跑题’成了束缚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学生方面来看,他们在写作时往往出现审题不清、单方论述偏离主题、观点片面等问题。学生这些失误的出现,与老师不能教授正确的材料分析方法有很大关系。通过分析网络上的课堂实录和实际中的作文课例发现,许多老师都采用如下教学方式进行材料作文教学:第一步,找出关键词句。第二步,根据找出的关键词句,揣测命题人的命题倾向和意图。第三步,确定这则材料的观点和其他可能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生一拿到材料便着眼于材料中的个别词句,将材料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无疑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这也正是出现单方论述偏离主题、观点片面这些失误的根源所在。其次,根据个别词句来揣测出题人的意图,确定材料主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因果关系倒置的做法,一则材料的出现并不是先有文字再有主题思想,而是材料组织者先有了一个确定的主题,再组织能服务于这个主题的有效文字,最后形成材料。由此可见,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变态”的阅读方式,正常读者绝对不会首先着眼于文中的个别词句,他们必然会阅读全文,并形成自己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如有必要,再分析文中的词句,看这些词句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教育上的问题有两个层面,制度问题和教育理念问题”。前者仅凭个人力量很难解决,但理念问题却有解决的可能。要解决材料作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把语文教育中的整体观理念运用于材料分析中。所谓语文教育的整体观,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也不进行或尽量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而更多地是从整体着眼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由此内核生成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在内的综合语文素养,强调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中国现存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受了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将整体性原则运用于材料作文的材料分析中,这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作教学的教学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材料作文所要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无论材料以何种形式出现,审题的关键是明确和理解材料表达的某种观点,并由此确定自己行文的观点,这样,作文的中心与话题才会一致。有的学生虽然对材料进行了阅读,但却没有发掘出材料的内容和思想,只是抓住材料中的一两个词句就开始写作,结果离题万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首先应该运用整体性原则,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材料,让学生思考这则材料表达什么事情或社会现象。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中的事件思考命题者所要传达的观点,再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作者的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再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一些能够为自己的看法服务的词句,用于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可归纳为“整体——部分——整体”(从整体出发形成自己观点,再从细节入手找出佐证,最后回到整体证明观点)的过程。这种方式比传统的“部分——整体”(从个别词句中得出观点)方式更为科学、全面。

传统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看,只是一个分析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写个别事物,个别现象比较容易,要对众多现象,众多事物加以概括,加以抽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就有相当难度”,而这种概括就是综合能力。如果对综合能力不加重视,学生的认识水平往往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有片面、机械的问题。而从整体出发再到部分最后落脚于整体的方法,将综合和分析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传统做法中的弊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下面一则材料: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发短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短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条三字短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首先应从整体入手,抓住材料中心内容是三字短信。材料中的人物是父与子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这种关系应该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短信中,除了用“钱”将“父”与“子”连接外,再也没有其他文字和话语,甚至在开头和结尾连一两句简单的问候语都没有。这就说明儿子与父亲的亲情已经淡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不再正常。究其原因就是儿子缺乏孝心。因此,以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一封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知道感恩。但有的同学只是着眼于三字短信中的“钱”,或抓住“花销吃紧”这些字眼,在节约上大做文章,显然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总之,材料作文教学中的材料分析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材料,他们才能准确立意,写出具有深刻见解的文章。而老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整体性思想的运用,不仅要重分析更要重综合,只有做这样的努力和坚持,学生才能从给定的材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观点,充分利用材料,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词句观点整体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观点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