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学方式,感悟数学魅力
2015-09-10陈维雄
陈维雄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照本宣科多,联系生活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书面作业多,实践作业少。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难以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数学课生机盎然,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真正感悟数学的魅力。
一、体验生活,感悟数学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这样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内化。教师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产生认知冲动,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这样的表演生动有趣,费时不多,学生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走出教室,感悟数学“再创造”
教师应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再创造”。例如《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许多教师可能会以习惯化的思维进行教学,而以下的教学片断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位老师大胆地走出教室,创设贴切学生生活实际的形式组织教学。请看教学片断:
师:(投影出车轮、硬币等)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们是什么图形?
生:圆形。
师:你们想知道圆形的知识吗?(生答后板书“圆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学习,乐意吗?
(学生带着疑惑的表情和高涨的情绪与老师来到操场,围成两大圈,前排学生下蹲。)
师:我在场地中央钉一根铁钉,请两位同学帮助老师用2米长的米尺,一端固定在铁钉上,拉直另一端绕着钉子转一圈,看画出一个什么图形?
生(画完齐答):是圆形。
师:对了!刚才老师用铁钉固定的那一点叫什么?
生: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写在地上),这一点非常重要。
师:(师走到圆内)现在请前排的20位同学蹲在刚画的线上,请说说老师、前排、后排的同学的位置。
生(圆上):老师在圆内,我在圆上,后排同学在圆外。
生(圆外):老师在圆内,我在圆外,他们(指前排)在圆上。
师:现在,每个同学把自己当做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教师指着前排的学生)20个孙悟空身体缩到原来的一半,那么圆上又可以站下几个孙悟空?如果每个孙悟空的身体又缩小一半,圆上又可站几个孙悟空?如此往下想呢?
师:其实每个小小的孙悟空已经是一个个点,你们在这条线上发现了什么?
生1:线上有无数个点。
生2: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请两位同学在圆上各找一个点,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请大家猜一猜,像这样任意两点连成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通过画线讨论,学生认识了直径、半径,并在量、画中明白同一个圆的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认识圆心、直径、半径后再让学生合作以原圆心为圆心画出半径是3米的圆。
欣赏了此教学片断,是否深有体会,这节课,师生在和谐放松的状态下,通过画、量、猜测、验证等活动创造性地发现圆的许多知识。学生经历这节课获取的并非完全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可能使他们终生难忘。老师大胆创新,把数学教学看做一种活动,看做学生的“再创造”,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引導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发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数学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必须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数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捕捉生活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
2.展示数学作用,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在教学中,着力展示数学的广泛运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归宿,在教学时老师要多关注生活原型与数学模型的相互结合,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多设计一些实用价值较强的题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并从中感悟到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四、精心安排,感悟数学美感
“数学是美的王国”。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这些美要靠老师精心准备、安排每一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要求学生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通过重合放置验证,学生发现剪成的两个三角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感悟数学的“对称美”),因而三角形的面积是剪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反之,要求学生用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图形时,学生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于变万化的“数学迷宫”里,确实存在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了数学的“统一美”)。当老师用带有色彩的课件展示后,学生又进一步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的关系。经过讨论,学生成功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h。这样,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使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推进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把科学知识作为追求对象,并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会令学生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
师生课前制作直观教具,并利用课件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美、形体美;计算公式的推导有条不紊,使学生体验思维逻辑美、公式的简洁美;合理设计的教学结构,精心安排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体验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再配以富有启发性、结构严密性的板书,使学生在掌握理解知识重点的同时,感受板书的布局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