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015-09-10张小芳
张小芳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方式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兴趣上,改变过去那种上课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讲课完全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课文美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要做好辅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主体作用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摆正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打破传统“师道尊严”的规制。学生能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最严厉的教师也无法保证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份调查材料中,多数学生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特别愿意接受良师的幽默善导,而对神情严肃、苛刻责备的严师客观存在戒备心理,后者是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实施互动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度过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巩固知识,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舞台,教师以组织引导为主,以极大热情焕发学生的求知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学生的美感情趣
语文是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所涵盖的知识丰富、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方式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兴趣上,改变过去那种上课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讲课完全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课文美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要做好辅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主体作用
内容广泛是其他学科不可比的,对各种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课文时,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美的境界,使学生对课文之美有更加形象化的了解,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尝试用具有乐感的美文唤起学生对生活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时,说出了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整堂课气氛活跃。优美的课文语言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语言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感知语言的魅力是最基本的审美体验过程。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大多表达了作者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源于作品的丰富内涵,教师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作者的心情。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获得审美感悟。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了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时,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得到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和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这也是大语文观的体现。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语文教学是一种让学生体验真善美的过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感受课文之美,通过想象有意识地重新塑造文学形象,结合教材中重点课文,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