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阅读教学“独具匠心”
2015-09-10王芙蓉
王芙蓉
何为“独具匠心”?简而言之,就是独出心裁,别具新意。拿到教学中,则指教法、学法、参与性的新颖、别致。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的锻炼等,均在这一阵地得以形成、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四个新理念的解读中,懂得抓好阅读教学的“独具匠心”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做到阅读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呢?
一、感知质疑,自主释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疑”十分必要。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思维来源于疑问,引导学生提疑,不仅可了解其理解知识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善于质疑、解疑,更要引导学生敢疑、善疑。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问题入手,启发质疑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文题质疑,往往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语文课上,重视揭示课题、提疑引入这一环节,适时通过引导使学生产生并倾吐心中的问题,产生急切的求知动机,使之处于跃跃欲试的待命状态。教学时,我力求做到因文而异,引导学生提出恰当的疑问。如: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高尚的行为》一课,课前,我给学生出示这样的导学题目,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抓文题解文意:从“高尚”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高尚的行为?你的心里是不是有许多疑问要和同学、老师共同探讨?经过引导,学生便连续提出:1.“高尚”怎样定义?课文为什么要以“高尚的行为”为题?2.课文是怎样阐述“高尚”的?3.生活中人应该有怎样高尚的行为?等问题,这样做,既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激发了学习动机,又训练了思维,明确了学习目的,从而积极投入到了解决问题的探索中,也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从关键词语入手,引导提疑
宋代张子厚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习中的疑问永远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好的教师不仅要善于质疑、释疑,还要善于激疑,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最能反映文章中心。教师应该抓住关键词语引导提疑,学生本身是无疑的,必须使学生学会提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答疑,效果自然极佳。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活课堂,和谐学习。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教给学生质疑、释疑,是教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之一,所以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餐;教人以渔,则身受用無穷。”多多鼓励学生提疑,有益无害。
二、精读、欣赏,体会文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读的次数多了,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学过程中,每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读三至五遍,深入理解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或读出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部分,说出喜欢的理由,读得好的原因,并说出自身体会。此一环节,学生对课文已能透其表而明其理,故对文意的领悟已深入其髓。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感悟。教学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中,“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并通过对文章的欣赏,对文意的理解,领略到文章语句的优美,同时,把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深深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
三、及时练笔,畅谈感受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结束曲,感受是对整节课的总结,课后的小练笔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
每篇课文根据不同的文体及题材,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均是一种有效锻炼。我在设计不同课型的练笔时,坚持遵循以下几点训练方式进行。
(一)写体会,说感想
学生是在解文意中明其理的。特别是寓言故事,通话,记事的记叙文,等等,旨在告诉学生一个明确的道理,学生在读文解意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受到思想上的熏陶。
(二)写序文,多想象
为文章写序是培养写话、想象能力的方法之一。学生可以通过编写结尾理解课文,同时,也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编写序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也是游戏,只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这条主线,其思维就可任意驰骋,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内心受到的影响,从结尾的续写中便看得一目了然,进而查遗补漏。
(三)访文写景,树立印象模式
此类练笔用于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季节变换的文章,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印象中的熟悉的景物,既锻炼了写法,发展了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爱美的情趣,增强了环保意识。如学《春晓》一诗后,我启发学生想一想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学生纷纷拿出笔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春天。有的写树木,有的写原野,还有的写春天和煦的风……虽然语句浅显,却写出了真情实感,为以后的作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我们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你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了不起的进步”,“相信你能行”,“你会读好的”,“你读得真甜美”等友情传递,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
在创新教育的时代,阅读教学的“独具匠心”必须有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教法新则学法新,故“独具匠心”重在师,贵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