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2015-09-10徐志勤

考试周刊 2015年63期
关键词:科学评价激发兴趣

徐志勤

摘 要: 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高度民主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关键词: 尊重个性 激发兴趣 实现感悟 科学评价

传统课堂上采用意志—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高效率、大容量地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但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已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桲。其最大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没有为学生留出足够发展的空间,每节课教师都花很长时间讲,而且讲得面面俱到。它只着重知识的结论及应用,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会慢慢地对学科感到厌烦,最终变为一名后进生。

生本教育理念正好给生物教学改革和创新指出更明确做法。因为生本教育理念最基本的核心是: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它提倡的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民主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的新理念。它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活动、去探讨、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总结、去检讨。而新课标实施的计划,落脚点是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虑、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需要的终生学习能力。所以它要求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律为目标。它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它特别注重学生探究活动,强调学生探究活动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它的教材结构的设计是以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活动的方便为出发点,从这可以看出它们所倡导的精神是一致的。

那么,如何让生本理念走进生物课堂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尊重学生个性,在和谐中展现自我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生本教育要求让学生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的学习天性,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实践中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所完成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甘心当好课堂的配角,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教与学平等中的‘首席’”。也就说在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展现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例如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成果让学生评,错误让学生析,考查题让学生出,教师只做适当点拨。

例如在教学消化和吸收一节内容时,教师没有像以往那样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而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实注重学生的体验。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和干嚼馒头有甜味的生活体验早已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很多实验小组提出自己创新的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教师请部分小组代表说明本组的实验情况,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疑问。有的学生认为用淀粉做的糨糊作为原料比较好,其中还有一组学生将甲、乙两支试管先加入碘液,然后分别加入唾液和清水进行以下实验步骤,一样获得成功,这时教师及时把握时机,发挥主导作用,画龙点睛,对各小组学生好的做法及时肯定,对一些错误的做法及时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地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当然,学生在小组的探究中会出现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有所偏离的情况,教师在此时要破除“师道尊严”观,鼓励不同想法和做法。正确对待学生探讨活动中片面的甚至是有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这些都体现了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本质——高度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走出以往的“填鸭式”的师本教学模式,回到“一切为了学生”的道路上。

二、贴近学生实际,在体会中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效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挥的“润滑剂”,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不竭动力。如果教学脱离实际,就等于把学生局限在有限的空间里,学生的求知欲会大大降低。故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从身边的一些现象大胆猜想、验证,从中发现、总结出规律,然后鼓励学生把已知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再进行必要的拓展。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感到有乐趣、有价值。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学好。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不仅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还可通过让学生设计相关实验,从实验中发现新知识。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同步提高,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的科学素养。

例如教学呼吸作用原理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再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先由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橘子在下列三种情况的保鲜效果:室温,低温;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干燥,湿润。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引导大家得出水果保鲜的适宜条件: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知识梯度,再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如探究保存大豆种子的方法。让学生借鉴上面的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大胆实施,加深了解实验方案的内容、设计实验的一般程序和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实验器材的选定、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结果观察等基本技能,从而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三、让探究生活化,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各种解难释疑的尝试行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一种教学形式。让探究知识生活化,是生物课堂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传授变成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调查和探究,与学生的生命活动对接,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学生走向社会,用眼、用脑、用心、动手亲身体验。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采用网上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发挥集体智慧,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呼吸作用原理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市场调查和互联网等手段,了解呼吸作用相关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开阔探究活动的视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哪些是利用呼吸原理制造的产品,哪些是利用呼吸原理进行的实践,使探究活动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如啤酒、葡萄酒的酿造,酱油、泡菜的制作,酸奶、食醋的生产等。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使知识视野更开阔,如通过网络查阅呼吸原理在开发生物能源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生物学是贴近生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探究教学生活化,能够使探究活动更具趣味、更深入,更受学生的欢迎。通过研究活动,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主人翁地位,全身心地投入生物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学习是一种无时不在令人激动的活动,这更会发挥生物教学活动培养人、教育人、造就人的功能。

四、构建多元评价,在评价中不断进步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育需要评价,在师本教育中的评价功能,强调的是督促功能。以知识考察为核心,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会使学生对学习逐渐麻木。而生本教育的评价功能,强调的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评价应附着于学生的主要发展的活动之中。这样更能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更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道理。所以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评价不应仅侧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应提倡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记录下学生对探索活动的参与程度,活动中的表现,而不能让学生背定义与实验结论等。要做到教师的记录与学生自己的记录相结合,以学生的记录为主。它包括每次实验活动体会及实验中自认为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事件。这样不但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可信度、信任感与理解度,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护学生好学的天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真正自主的状态中,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激发,让他的天性得到张扬,在生物课堂“活”起来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伍新春.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科学评价激发兴趣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初探
论文层面指标ALMs)计量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践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