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 效教学,将“生成”进行到底

2015-09-10蓝荣伟

考试周刊 2015年63期
关键词:母鸡评析错误

蓝荣伟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会学习”是每一个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潜在本能。教师的天职是“唤醒”儿童这种潜质,应当是“引而不发”,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师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在心灵交融的平台上习得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这样“以学定教”的课堂才会及时捕捉到课堂中动态资源,因此让学生和课堂都焕发出生命活力。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当从以下方面将“生成”进行到底。

一、关注“学情”,“利”化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学情”往往被遗忘在角落里。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想法就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料。

【案例一】《少年闰土》教学片断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闰土的生活、见识等,你听,这就是他们精彩的“对白”——

生1:“我猜想闰土生活在广阔的农村,见多识广,肯定会知道跳鱼儿有几只脚。”

生2:“对,我也认同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闰土与文中那些如同井底之蛙的大少爷不一样,丰富的经历定会让他知道的比别人多。”

生3:“鱼没有脚,我想跳鱼儿肯定也没有脚,它只是用尾巴在弹跳,如果它有脚闰土在文中定会介绍,因为闰土的脑袋瓜里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

【评析】这样,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还是课堂上的生成,甚至是课后的反思,考虑到学情这一点就关乎教学效果。

二、尊重“差异”,“优”化课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差异对人的重要性。“尊重儿童差异”成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诚然,儿童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就像是用无数个各不相同的零件堆起来的,即使零件相同,排放的顺序有了一点点细微的差别,结果也会迥然不同。

【案例二】《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断

提问:“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答案出乎意料,并非是老师所期盼的“父亲做得对,我会十分感谢父亲的坚持,把鲈鱼放了”之类的答案,而是说了各种“不应该”放的理由。

有的说:“我认为可以留下来,因为再有两个小时就可以捕捞了,既然是可以捕捞的,也不在乎两个小时。”

有的说:“鲈鱼是可以捕来吃的,为什么要放回去呢?再说当时周围不是没有人吗?”

还有的说:“我看这个父亲也太固执了,他怎么一点也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和要求呢?真是太冷漠了。”“对,简直就是冷血动物!”另一个声音补充道。

……

老师应当因势利导。我让孩子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启发大家作进一步思考:课文中的“我”和你们的想法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不一样?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评析】此刻,我分明感觉到学生放飞思维后心灵的轻松和满足,我真庆幸自己没有放弃这个绝好的教育时机,更要感谢这些来自课堂的异样的声音,是它让这节课增添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利用“插曲”,“幽”化课堂

美国道尔顿中学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总结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

【案例三】《母鸡》教学片断

精彩片段回顾:

师:“母鸡不乱叫了,但是它却满怀心事,顺着墙根,沿着田坝,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你能猜透它的心事吗?它在向人们抱怨什么?倾诉什么?”

生1:“我猜母鸡在抱怨自己太孤单了,它多么羡慕那些成双成对的动物们!”

生2:“我猜母鸡在抱怨主人为什么不给它找只公鸡做做伴,说说悄悄话,诉诉心里事。”

生3:“我猜母鸡在抱怨自己怎么还没有小宝贝?它太想当妈妈了!”

……

【评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开发了潜在的“生成性问题”,使它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突破了“禁区”。教师在打开学生生成问题天窗的同时,也为教学创造了良机。

四、善待“错误”,“美”化课堂

“错误”是一种资源,这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理念。教师要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案例四】《伯牙绝弦》教学片断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让一位孩子读课题,该生一出口遍便引来哄堂大笑,原来就这么4个字的课题孩子都读错了,居然读成了《伯牙断弦》。是啊,“断绝”一词,不小心便会口误。我并没有严厉批评学生口误,也没有立即让孩子改正后匆匆而过。于是我等孩子笑过之后,便让该生先将课题正确地读一遍,然后将“绝”换成“断”之后再读课题,接着引导学生们比较“绝”与“断”的不同。一番对比、思索后,学生通过组词的方法有所新发现——“断”:“时断时续”“断断续续”,明白断了还可以再接连起来;而“绝”:是永远断了,再也接不回去了。

【评析】多好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有时这样错误后的“咬文嚼字”,比那种满足于“绝”和“断”差不多的读书方法,比那种严厉批评学生口误的教学态度,比那种敷衍了事“一掠而过”的教学方法,略胜一筹。

五、捕捉“异同”,“利”化课堂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即情感起点,指的是师生在课堂上投入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积极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与学生心理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改变“模仿语文”,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语文价值的再创造。

【案例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师:“你能用一个词获几个词来形容自己平时是怎样读书的吗?”生1:“我平时的读书与作者雷同,是‘一饮而尽’法”。

生2(嬉皮笑脸):“我读书方法如同吃饭一样,都是‘狼吞虎咽’”。

生3(骄傲):“我平时的读书可与周晔截然不同,用一个词语形容是‘细嚼慢咽’。”

师(好奇):“好一个‘细嚼慢咽’,能详细介绍吗?”

生3:“‘细嚼慢咽’就是认真、仔细地读书!”

生4(迫不及待):“我给我的读书方法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慢慢品尝’,犹如喝茶,慢慢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师(欣赏):“请你慢慢道来。”

生4(一脸自豪):“‘慢慢品尝’就是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仔细阅读、感悟、推敲,或对优美、感人的语段进行反复诵读。”

【评析】没想到学生竟然能用如此丰富、幽默的词形容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些和作者“臭味相投”,有些和作者截然不同!真让我大开眼界,看来教师千万不能低估了眼前这群孩子的能力。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游刃有余地把握学生们的“东风”,那么何愁不能事半功倍呢?

总之,为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将“生成”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母鸡评析错误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母鸡
在错误中成长
评析复数创新题
母鸡下蛋
母鸡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