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是谁?

2015-09-10张聪慧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7期
关键词:淑萍斗士屠格涅夫

张聪慧

同学们正在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针对课文第四自然段: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朱淑萍提出到底什么样的胡须才是“古高卢式的大胡须”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提供古高卢式斗士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我随意追问了一句:“‘当他回答时’,这句话中的‘他’指的是谁?”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意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指的是屠格涅夫;另一种认为指的是福楼拜。

以朱淑萍同学为代表认为“‘他’指的是屠格涅夫”,理由有二:

“第一,这段话开篇就是写的屠格涅夫;第二,文中指出屠格涅夫非常具有魅力和趣味,并且福楼拜十分钦佩屠格涅夫,所以,福楼拜主要是倾听者,讲述者为屠格涅夫。当然,福楼拜会提出问题,屠格涅夫来回答问题。”

李贺贺同学首先反驳,她认为,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而后文中,对福楼拜的特点也有描述:“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由这两段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屠格涅夫说话时温和、小声,而福楼拜谈话时则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因此我认为此处的“他”指的是福楼拜。

但李贺贺同学的意见并没有被对方接受,她们指出:“一个人说话的语调可轻可缓,自然也可以洪亮有力。语言的魅力就在于语调的多变,屠格涅夫的语言‘具有非凡的魅力’,自然会有变化。”

李贺贺焦急地反驳道:“‘轻轻的并带有点犹豫的声调’是屠格涅夫特有的说话方式,要是这个‘他’指的是屠格涅夫,那他的声调突然变得特别洪亮,这种没有来由的转变让人莫名其妙。”

这并不能获得朱淑萍方同学的认同,正在这时,吴金玲同学有了新的发现:“本段中只有两个人物,肯定是一个人讲,一个人答,前面说了是‘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因此回答的应该是福楼拜;另外,后面写到‘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高卢’是一个地名,书中注释说了,现在法国、比利时等地,所以可以确定写到的那个人,应该是法国的福楼拜,而不是俄国的屠格涅夫。”朱淑萍同学渐渐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她还是据理力争,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从胡须的特点来确认人物,不具备说服力。因为尽管人物外貌具有地域特点,但是也可以有个别人外貌不具备本地域特点;同理,个别俄国人也可以长得像法国人。”

张晓悦又有了新发现:“前文中说了屠格涅夫用一种‘轻轻的并带有点犹豫的声调讲着’,而‘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一个人讲,一个人听,谁回答呢,自然是听的人回答。”

这还是迎来了朱淑萍同学的反驳:“屠格涅夫讲,福楼拜听,听的过程中自然会提问,会交流,再由讲的人来回答啊!”

刘奇同学接过话头说:“要是由屠格涅夫回答,原文中‘十分钦佩地听着’,后面要加一句,‘并提出问题’,这才可以是由屠格涅夫回答的。”

朱淑萍同学当然不同意:“一个人讲,一个人听,既可以是听的人回答,也可以是讲的人回答。我觉得你的观点有道理,但我的观点也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啊!”

尽管大家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臧文文同学又找到了依据:“后文中说了,‘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这里用了一个‘也’字,说明前面那个人不是屠格涅夫,是别的人才对。”

朱淑萍同学反映迅速,还是不依不饶:“那还是不对,用‘也’字有两种情况,比如说,福楼拜拿来了一些外文书籍,屠格涅夫也拿来了一些外文书籍,这种用法说不通,因为这是在福楼拜的家里,肯定不能说福楼拜拿来了一些外文书籍;还有第二种情况,就是先说屠格涅夫怎么怎么样,他也拿来了外文书籍,这也说得通。我们也会说‘小明拿来了铁锹,也拿来了扫把’这样的句子吧?”

大家想想也还是有道理的,但实在找不到理由了。刘奇小声嘀咕说:“是不是教材编写者把标点写错了?假如‘当他回答时’,前面是个逗号,就可以肯定‘他’是福楼拜了!”

朱淑萍同学听到了,急忙赞同道:“就是,就是,可是这里标的是句号啊,句号就不一定了。”

又有人小声嘀咕:“屠格涅夫的脸是‘白皙的脸’,怎么可能长胡子呢?”还没等他说完呢,就有人反驳了:“白皙的脸怎么就不能长胡子了呢?”

问题讨论到这里,讨论不下去了,大家能说的都说了,能找到的都找了,可是并没有解决问题。这时正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时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顺势出场了,先对大家的反驳意见进行整理:

大家的反驳意见有三种,一种是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的,比如语调变化的对比等。这需要阅读前后文章,反复比较,才能找到相关句子,因为对福楼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费时费工,还不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第二种是从人物外貌特点出发,比如白皙的脸、古高卢斗士的胡须等。这也费了一番功夫,假如对福楼拜和屠格涅夫外貌非常熟悉,不会出现这样的误解,但是,实际上,很多中国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对他们不太熟悉,而且对“古高卢斗士式的胡须”也往往不太明白,所以,有些读者不能准确判断,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种,从语法文法的角度,比如,‘也’字的运用、标点符号的运用,还包括对讲、听、回答等具体动词的理解,都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

这是因为,在指代代词“他”出现的前句话中,出现了福楼拜、屠格涅夫两个人,因此,就使得后句中的“他”出现指代不明的现象。这是由于指代代词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尽管借助外围的知识我们也基本上能够判断出来,此处的“他”应该是指福楼拜。但是很多读者会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更正。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CJY025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SJGLX497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淑萍斗士屠格涅夫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一代鸿儒王应麟
月湖书生徐时栋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乔淑萍:山城儿童的守护神
屠格涅夫的绝笔写给了托尔斯泰
说空话
高福:抗击致命病毒的斗士
“何日报怨仇,手刃贼人头”——记抗日斗士、诗人李雪舟
“女勇士”:反封建的斗士——女性主义视域下重读汤亭亭的《女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