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启示
2015-09-10张肖
张肖
摘 要: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受到国内外的共同关注,但中国目前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国内高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如何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要素剖析 大学英语 学习启示
引言
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当代国际教育中对大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早已被确立为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无论是一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讨论,或是关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条件的辩论,都涉及高等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国外的许多高校,如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纷纷开设了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国内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即使有少数高校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收效甚微。若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及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则需要大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英语因其国际化的特殊性,更应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尤其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语言知识水平受限,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critical)”一词来自于两个希腊语词根“kritikos”(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以适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从而得出有理论依据的评析结果。它是一种理性的、检讨式的思维,能够识别各种谬误,并有根据地作出评判,一般会经过认知、分析、评判、推理、综合与创新几个阶段。批判性思维源于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发问式教育,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专家、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Richard Paul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分析和评价思维并改善之。”[1]
二、关于高校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思维是人类最本质的一种资源,思维产生观念和态度,观念和态度导致行为,行为最终形成结果。因此,思维在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如洪水般的海量信息,这些包罗万象的信息在短时间之内就会传到世界各个角落。信息弥漫,有权威的、有效的和可靠的信息,但更多的是带有偏见的、过时的、误导性的和假的信息[3]。人们在搜索时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如果没有经过思维培养和训练,不能对现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和理性分析,不能独立思考,得出相对客观、逻辑相对清晰的结论,就很有可能陷入人云亦云之中难以自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个人的思想往往是不够全面的,推理也可能不够充分,有时还会漏掉一些重要信息。批判性思维具有反思性、分析性和辩证性等特点,因此,信息甄别能力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知识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有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难免会相对浅显,重复性的机械练习和被动式的理解训练与青春期学生表现出的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等格格不入,长此以往,必会产生深刻的矛盾。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顺应了学生青春期成长的环境要求,学生只有学会批判才能有新的思考和认知。
哲学家马卡尔德说:今天,除了在所有人面前辩护的必要性是无需辩护的之外,一切都需要辩护[4]。因此,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英语学习之中,创建新型课堂文化迫在眉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周燕老师曾在其《语言教育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发展》一文中写道:“语言教育的实质就是教师通过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和性格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做好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备。”[5]
三、对影响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素剖析
首先,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理性的和科学的思维。思维的形成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个人通过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的熏陶,逐渐开始接受这种文化系统。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强调和谐、统一和等级结构的认同等社会化过程,崇尚直觉、领悟、笼统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缺乏对权威、传统、书本的批判、质疑,以及逻辑思维的发展。其次,中国的家长式教育要求学生“顺从”家长的意愿,长此以往,学生便逐渐失去了质疑的精神和勇气。传统学校教育要求学生遵从老师的权威,将书本上的知识视为真理。课堂学习以机械的题海战术强化知识,考试的内容只限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对问题本身的质疑性、反思性的分析却罕有涉及,这些都极其压制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缺乏对教育实质性的反思。学校的等级、教师的名誉及学生能力标准的评价一直由学生的成绩决定,学生平常练习和考试检测的内容也一直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长期以来习惯教师填鸭式的教育,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先接受教师所教的与书本上的知识,然后试着理解。分析能力弱,长期就会形成一种“惰性思维”,以至于就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也很难打破这种“被教育”的习惯性,很难突破、创新和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育”,而不仅仅是“教”,对学生的评判、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重要所在。
四、如何更好地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大学应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给以全力的支持。一所优秀的大学不应当把眼光停留在教育出能够找到好工作或具备某种技能的学生上,而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狭隘的技能教育是不足以应对未来严峻的挑战的。对英语学习者的培养目标,是其语言技能知识、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应适当压缩语言类课程,同时开设人文通识课与思辨性较强的课程,如历史学、逻辑学、道德与法律、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等,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观点,分析、解释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当自己直接或间接地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并解释出所学内容的原意,才算是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身思维模式中的一部分。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跨学科课程和学科整合课程比单一的同领域常规专业课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这是国内外学者最为赞成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法是专门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设立独立的课程,此方法的实际推行更困难,因为聘请专业教师讲课,教学成本会更高。同时,高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开设网络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立师生共建的研讨团队等。最后,大学应该留给学生相对宽泛的空间,以供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使之成为具有高尚精神的思考者,形成个体鲜明的人格和多元的个性。
2.教师应当加强对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十分重要。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应学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所描述的一样。
(1)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教师应善于找到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学科知识的连接点,选取有深度的逻辑性内容,如辩证性的时事热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国内外重大事件评析等,选择的内容不能是只在当时有趣的,而应是即使是一两年后还具有趣味性才可以。
(2)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相对宽松、平等、自由并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发挥示范性作用,可创设与自身相关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这个情境,要求学生换位思考、辩论等,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采用讨论、辩论、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与网上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分析、质疑和推理,构建开放的课堂文化,并纳入评价体系。
(3)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网站、书籍、报纸等资源,引导学生查询、搜集相关知识等,并撰写简短的反馈论文,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师还可以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报纸和学术杂志的编撰,积极参与辩论队和学生组织的工作等,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用能力。
3.英语语言学习者要转变思维模式,意识到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除了重语言技能和基础知识以外,还要重视语言应用能力与分析评价能力。在练好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同时,注重西方文化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敢于质疑现有的知识系统,突破思维定势,学思结合,形成创新思想的能力。学习者要注重对课外知识的加固,增加课外阅读量,没有一定量知识内容为基础,是不太可能站在前人的基准上进行批判。此外,还应尽量避免在分析和评价观点时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现象,要理性地批判自我的理由,完整地考虑对立面的观点。要乐于学习,即使是最艰难的问题,也要善于从中发现每一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坚持必然很艰苦,但只有不断地尝试、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可能有突破和发展。
4.中国式的教育是孔子式的教育,是圣人训话形式的教育;而西方的教育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是学徒不断质疑发问形式的教育。不可否认,《论语》和《理想国》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就此二者而言,似乎预示因文化不同而产生教育理念上的分歧的必然性。此外,中国教育重视传统和传承,社会是最大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社会应鼓励人们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创造一种适合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因此,它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批判性思维成长的社会环境[6]。
结语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变中国英语学习者“思辨缺席症”的现状。它不仅仅局限于英语学习层面,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要求人们客观、冷静、理性地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是无孔不入的,它对教育、经济、民主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彼得·费希万,2009)[7]。运用批判性思维引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但能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能够完善个人的人格,这种认知世界的方式能够增强理性思维的力量,使我们以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理解和吸收现存的理论系统并进行自我检讨式的反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高等智力活动,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很需要具备这种思维素养,这种能够独立思考,理智地做出判断的能力,能够以怀疑审慎的心态看待问题,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解决问题,如果实现这个目标,整个人类社会将永葆生机,成为宇宙星空中那颗最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R.Paul The Miniature Guide to Concept and Tools[M].fourth edition.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2006.
[2][3]王勇.对于保罗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几点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6]王海龙.论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培养[D].燕京大学,2008.
[5]周燕.语言教育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发展.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7]彼得·费希万,等.作为普通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2009(1).
指导教师:姜君丽 王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