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让小学数学学习走近生活
2015-09-10何佩红
何佩红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能单凭教师一味地讲授,而应该让学生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探究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学习 走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走近生活的小学数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的合理性,使学习与生活和谐同步。下面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让学生在课前观察、搜集生活素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之前,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观察或搜集生活中与该课题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提前感受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抽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观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小数,学生在搜集过程中会发现,超市里商品的价格、称水果或蔬菜的重量、量身高等到处都要用到小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前的观察、搜集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搜集能力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数学学习活动生活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认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带着积极、主动、愉悦的情绪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进行主动探索、尝试、实践。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前单纯复习知识的“本本”模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可创设师生共同去水果市场买水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不经意间进入新课学习中。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为学生创设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
三、让学生观察、发现、提出、探究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一个人如果不会自己学习,只能记住教师和教授给他们讲的东西,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种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我们应该教新一代学会独立掌握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能单凭教师一味地讲授,不能让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进行学习,而是应该让学生能够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探究问题,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在生活情景图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然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择其有意义的问题,让全班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填表,然后交流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学生通过拉一拉,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等,探究活动自然而然地展开。
四、回归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设计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这样才能切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相交与垂直》时,我在学生认识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以后,设计了一道题目:“山脚下建了一座房子,现在要修一条水泥路与公路连接,如果你是设计师怎样设计才最科学,为什么?”让学生解决,这样学生就可以立即学以致用,从而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一扇推拉的铁门变得有稳定性,学生就会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点解决这一问题,把铁门的对角横放一根铁棒,把门转变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让门不再变形。
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积极地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生活资源,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积极思考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开拓性地使用教材、改编教材,创设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趣味化、生活化。
参考文献:
[1]陈雪燕.引生活之源活数学之水——谈小学“生活数学”的构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8).
[2]赵喜梅.让数学回归生活[J].学周刊,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