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社会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
2015-09-10侯志军
侯志军
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判断社会公正的重要尺度,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是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教育公平的涵义、我国教育问题的现实困境及如何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以使其走出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做了论述。
关键词: 教育公平 困境 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而教育方面的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引起学者的热议。尤其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制度转型速度的加快,地缘性、群体性与经济性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公平一时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出来[1]。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何为教育公平?在法律视角下,教育公平阐释为:教育应能提供给个体一种公平的教育权利并且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满足个体教育权利的充分实现,并且在教育公平权遭受侵害时,能够提供相应救济机制。
多数学者参照的分析模式采纳了瑞典教育学者T.胡森的三阶段教育公平论:(1)指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起点均等论)。(2)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过程均等论)。(3)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结果均等论)[2][3]。因此,教育公平通俗地讲就是学生享有公平的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待遇,教育结束后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二、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
一是城乡教育差距大。我国教育体制因循着严格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思路。教育资源分配与权利供给存在城市中心主义,忽视乡镇教育。全国80%以上的文盲人口集中在农村,相反,74%左右的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公民集中在城市[4]。农村财政支援少,教学条件、教学设备设施落后,教师工资偏低。很多拥有新知识的师范生毕业后不愿扎根农村,非专业的代课老师肩负起教学责任。农村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科结构等方面很难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一个县的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一所学校的操场是塑胶的,学生从来没发过校服,和城市小学无法比拟。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接受教育时面临起点不公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
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除城乡差距造成的城乡学校资源分配不公外,还表现在“重点与非重点、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部属院校与非部属院校、本科与专科”等区别,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读重点学校,以钱择校,带来一系列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三是受教育权的不公平。有些地区女童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残疾人读书得不到支持、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孩子没学可上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越来越得到社会关注的是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这些孩子受教育的权力得不到保障,孩子受教育的起点和过程无法达到公平。
另外,受教育后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存在,很多学生毕业后因就业歧视,农村出身的学生毕业后难找工作,或因毕业于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的差别,很多非重点高校的学生受到歧视。目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困境都表现出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三、如何走出教育公平的困境
造成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国家要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用法律途径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受教育帮扶制度、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轮岗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有关制度,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等。三是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没有财政支持,教育公平得不到保障。要加大弱势地区、弱势学校与弱势群体的财政补贴。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学校的局面,积极支持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到“治薄、扶弱”上。尤其是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等进行积极的财政扶持的同时,尽快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师资水平,给予一些吸引优秀教师到这些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
总之,教育是社会的“缓冲器”和“稳定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政府的主导调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摆脱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实现真生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对我们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师东海,刘亚敏.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2]解韬.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9(2).
[3]严从根.近五年来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新进展[J].苏教育研究,2009(4).
[4]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