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卑的沼泽地
2015-09-10李冬霞
李冬霞
摘 要: 文章通过对自卑学生的对策研究,即一对一帮带、解惑帮困、参加集体活动、搭建家校心桥、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价值等,帮助其树立信心,学会助人自助,学会成长。
关键词: 自卑 帮带 信心 集体活动
一、案例回放
2011年10月周末,我突然接到班级同学的电话,说我们班王同学与同宿舍同学打架了,并将对方的头部打破了。接电话时,我很吃惊,也不敢相信此事。因为王同学是2011级新生,家住偏远农村,个头不高,性格内向,平时表现很老实。接完电话,我急忙赶到学校,找到打架双方询问原因。问到王同学时,他一直不说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劝导之后他突然哭起来,慢慢吐出了心中的委屈:原来该生高中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是老师和同学一致认可的未来一本高校“学生”。2010年高考达到二本分数线,他心中不服气,就留校复读,决心一定考取一本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事与违怨,11年复读后的高考成绩更差,只能上专科学校。为此,对自己非常失望和自责,感觉自己太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不起家长、老师,看到一些要好的同学上了一本院校,更觉得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性格原本内向的他变得自卑、自怨、沉默孤僻,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交流,课堂学习经常走神,班级活动不愿意参加,将自己关闭在独自的空间里。遇到烦心事时,在宿舍里吸烟,而每次吸烟时,宿舍的一个同学总会唠叨或讽刺几句,使他很不高兴。这次,对方又讽刺他了,于是他“忍无可忍”,就动起手来,用尺子将对方的头部打破。
二、案例分析
王同学因高考屡遭失利,对自己高考失去了信心,勉强来到不理想的学校上学,从而产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否定等心理现象。当面临大学新的生活环境时,出现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的困惑与不适应,进而与同学发生矛盾并进一步激化。这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王同学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
1.自己看不起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
2.沉默孤僻、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
3.不适应大学新生活,上课走神,人际关系差,班级活动不积极。
三、对策研究
(一)“一对一”帮带,融入大学新生活。
在了解了王同学的特殊情况后,我立即找到助理班主任(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大二的优秀学生为助理班主任),告诉他该生的基本情况,让其主动与该生接近、交流、交往,开展“一对一”帮带,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一定关心与帮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鼓励他参加班级、系部各项活动。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与暗示影响,使王同学积极调整心态,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学会自我适应、自我成长。两人逐渐成为无所不谈的好朋友。这种“一对一”的帮带,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给予相应支持与帮助,及时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
(二)解惑帮困,走出自卑的沼泽地。
在朋辈互助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周访谈一次或两次,掌握学生基本信息,及时帮助疏通心理困惑,鼓励其勇敢面对现实。在咨询和交流中,我了解到该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亲又刚刚出车祸住院,自己想辍学打工支撑家庭时,老师及时找其谈心,并积极为该生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帮其摆脱经济上、生活上的困难。在与他人因生活小事发生矛盾时,给予耐心疏导与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在平时的交流与观察中,发现该生喜欢打篮球且创新思维活跃,因此,我鼓励该生参加班级的篮球比赛,并策划班级的各种活动,他欣然答应,班级活动也有了创新,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老师的关心、疏导下该生渐渐找回自信,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活动,慢慢走出自卑的阴影。
(三)集体活动,消除心理的孤独。
班集体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单位,班集体建设的好坏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是实现集体目标的有效形式,是团结、教育学生的有利手段。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帮助、引导的同时,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尽快融入集体,消除心理的孤独。在班委竞选中,鼓励他竞选班委,并选其为班级组织委员。这样,既充分发挥了他的组织与创新能力,又使自己得到锻炼。有了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成为集体的一员,刚开始他显得十分被动,但两个月后,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在班级的活动组织与策划中均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而且班级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学院优秀团支部称号。同时,激励该生参加班级篮球队,积极参加班级、系部之间的篮球赛,在集体活动中释放压力、发现自我,走近同学、走进集体,在集体生活与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消除心理上的孤独。
(四)家校心桥,构建温馨港湾。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对学生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建立家校心桥,老师每月定期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反馈学生在校基本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家长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帮助和亲情的温暖关怀,学校老师的教育与引导,家校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合力,构建成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五)踏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在同学的帮助下,一年后该生在一家汽车4S店找到一份兼职工作,利用节假日在4S店做营销与宣传工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既获得了经济上的补偿,又充实了自己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做兼职工作中获得了锻炼,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2013年顶岗实习,该生顺利在做兼职的汽车4S店继续做汽车销售工作,因工作成效突出,实习三个月就被破格评为优秀员工并获得转正。
四、案例反思
(一)激发兴趣爱好,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1]。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自信心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关心特殊学生的困难与困惑,让学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勇敢面对每一件事,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各种良好时机,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优势,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在交往、学习、生活中学会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了解自我,找到自我,健康成长。
(二)朋辈互助,学会助人自助。
朋辈互助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方给予另一方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面发展[2]。同样,“一对一”帮带是一种助人、互助、自助的过程。通过同学间的心理辅导、心理暗示、心理环境等途径有效开展帮带与互助。同学们在人际交流、交往中给予别人帮助与支持,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同时,“问题”学生在被爱护、被肯定、被理解、被尊重中获得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会自己去处理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提高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卢琼.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J].教育革新,2013,10.
[2]张志强,王雅芹.朋辈心理咨询在高校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