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能力与智障儿童不可回避的生存能力
2015-09-10陶素玲
陶素玲
摘 要: 智障儿童生存能力是智障儿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其中社会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文章从学会生活自理,在生活中锻炼智障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让智障生充满学习信心;创设仿真情境,培养智障生生活态度;通过游戏形式,培养智障生自理能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智障儿童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方法
为了让智障儿童能够适应社会并自食其力,必须让智障儿童接受教育。影响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很多,智力虽然是一个因素,但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同样很大,后天教育可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通过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训练,完全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学会生活自理,在生活中锻炼智障生
社会适应能力通常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独立生存能力,并与社会达成和谐状态。训练智障儿童有了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提高,就会掌握一些生活技能、社会常识和社会经验,就能相应地提高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表现在能够处理自己的内务、做简单的家务及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能够尽量在不依靠外援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成为独立的人。培训智障儿童必须通过智障儿童的实际参与,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因此,训练过程中应该做到少讲多练,让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留下印象并养成习惯。如帮助智障儿童处理个人卫生时,简单讲解几句之后,重要的是分步训练,把学生带到学校宿舍,按步骤进行训练。先从处理个人卫生开始,起床之后整理床铺,叠好被褥和衣服,再从洗脸、刷牙、剪指甲等方面分步进行教育和训练。在智障儿童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讲解再示范。训练时注意个性的差异,经常检查督促,引导他们在锻炼中逐步适应生活。
二、进行鼓励性评价,让智障生充满学习信心
鼓励是儿童的动力,尤其对于智障生来说更会起到激励作用。为了让智障儿童对学习充满信心,在技能训练评价方面应采用鼓励性评价方式。如在全校开展“雏鹰争章”活动时,可以按年级段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发展意识。在低年级段,语言表达方面设立“表达章”,清洁卫生方面设立“清洁章”,安全方面设立“安全章”,文明礼貌方面设立“礼貌章”。通过这些具体内容评价学生在学习技能和品德等方面的进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关注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中年级段智障儿童还可以设立“服务章”、“整理章”和“艺术进步章”等,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方面特长都给予鼓励性评价,让智障儿童充满信心地学习。对于高年级段智障儿童,应该设立“创造章”和“合作章”等,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在互帮互助中健康成长。这样,由于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单单强调某一方面,让他们感觉到每一天都有进步,而且表现在很多方面,智障儿童就会充满学习信心。
三、创设仿真情境,培养智障生的生活态度
智障儿童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生存能力。因此,应通过教育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态度。创设情境时,模拟出生活中的真实情景,鼓励智障儿童积极参与,体验生活。可以实物模仿,也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或视频的立体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真实的感受。比如:教学《买书》的内容时,就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图书角,模拟出新华书店的布置,再用多媒体播放书店里很多人买书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中,智障儿童仿佛已经进入了书店。紧接着模仿书店售书的过程,让每一位都参与进来,学会购物。在购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搜索,选择图书,并自己看定价,进行购买。为提高智障儿童的辨别能力,还可以故意事先在书架上掺杂基本已经损坏的图书,让他们进行挑选,最终发现问题并想方法解决。购买过程可以重复进行,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把他们带到书店,体验真实的效果,让他们熟练掌握购买图书的方法步骤,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通过游戏形式,培养智障生自理能力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连吃饭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吃饭时都懒得张口不愿意吃饭,速度也很慢。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游戏的角色。如吃饭时可以让学生扮演熊宝宝,老师或家长扮演熊妈妈,遇到他们不愿意吃饭时,就以熊妈妈的口吻说儿歌:“张开嘴,吃口饭,嚼一嚼,咽下去。”他们就会随着儿歌的节奏一口一口地把饭吃下去。饭吃完之后,再给表现好的学生发一个五角星。经常这样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智障儿童就能很快学会独立吃饭。但应一直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养成并巩固这种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好包括能够找准自己的生活用品,为了训练他们的这种能力,可以和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之前,将他们的生活用品都标上明显的记号,游戏时让他们找自己的生活用品,如毛巾、牙膏、牙刷、茶杯、脸盆等。游戏过程中,还可以有时间限制,对找得准、用时短的智障儿童予以表扬,他们会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技能。
总之,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我们要充满爱心,用一颗爱心关爱和温暖孩子,不能急躁。在我们长期耐心训练培养下,直到有一天,孩子消除了孤独,愿意与人相处,从自闭状态走出来,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安慰。
参考文献:
[1]丁惜.心理卫生发展和心理健康儿童的培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02).
[2]韩江.幼儿教育中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调查报告[J].教育导刊,2013(06).
[3]赵树国.人际交往能力在智障儿童不容忽视的能力[J].江苏幼教,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