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概念解析

2015-09-10赵锦程

中学生物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

赵锦程

摘 要 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复杂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和“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等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关键词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如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稳定性与复杂性的关系、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等,然而教材中并没有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含义

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给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按照这个定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

① 生态系统未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动态平衡;

② 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抵抗干扰,维持原有平衡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③ 生态系统受到干扰,遭到破坏后(偏离平衡后),恢复到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

人教版生物必修3中,并未给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定义,只提到“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很少有文献给出“自我调节能力”的定义,只有少量文献给出“生态系统作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通过一系列的反馈作用,对外界的干扰进行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样的定义倾向于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理解为抵抗力稳定性。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远不只这一方面,其至少包括以下2个方面的含义:

① 未受到干扰时,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调节固有的动态平衡。

② 受到干扰后,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对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保持或者恢复原有平衡。

2.1 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调节固有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在未受到干扰时,其功能和结构保持着固有的动态平衡,这个固有的动态平衡状态是靠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 同种生物(种群内部),通过密度自动调节种群数量的稳定。当密度增高并超过平均密度时,种群自身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或者加强迁出等作用(负反馈作用),使种群密度恢复或接近原有状态,反之,当密度向低于平均密度的方向偏离时,种群自身又通过加速生长发育,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等反馈途径,使种群密度再恢复或接近原有的水平。种群内部自动调节种群密度的途径很多,主要可通过行为、内分泌和遗传等方式调节。

② 异种生物通过种间关系彼此相互制约,维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异种生物之间可以通过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相互影响彼此的种群密度。如当兔的数量上升后,由于食物变得丰富,猞猁的发育速度加快,出生率上升,所以数量上升;又由于猞猁数量上升,吃掉大量的兔子,所以兔子的数量又会下降,猞猁由于缺少食物,从而种群数量也下降。

③ 生物与非生物相互影响,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降水、气候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地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可通过不同的生态对策适应环境。在多变的、不确定的和难以预测气候的环境下,种群一般选择遇到良好环境就快速发育,具有很高的出生率。这样的物种一般体型较小,寿命短,一生中只生殖一次,如寒带或者干旱地区的生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蝗虫。在稳定的、较确定的和可预测的环境下,种群一般选择缓慢发育,增长率不大,这样的生物一般体型较大,寿命长,一生中可多次生殖,如热带雨林地区的生物、大象。

生物也可通过改变非生物环境,以提高自身的调节能力。如群落的演替过程中,演替不同阶段的生物不断的改良土壤环境,使生物群落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断加强。

2.2 通过自我调节能力,保持或者恢复原有平衡

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干扰,如森林遇到持续的干旱气候,树木往往扩展根系在空间的分布,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当生态系统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平衡位置时,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到平衡状态,如草原火灾后,由于草根和种子的再生能力很强,所以草原很快会恢复到原来的繁盛状态。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外界干扰超过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很快丧失。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由于草根等都被破坏,失去再生能力,很难恢复。

3 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3.1 复杂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给出“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如前所述,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包含生态系统未受到干扰时调节动态平衡,与受到干扰时抵抗干扰和恢复平衡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种间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越复杂,将有更多的途径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例如,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如果营养结构越复杂,将会有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补偿或代替这一生物的功能,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3.2 复杂性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复杂性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是复杂的。如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所述,“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是,在实验研究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在非洲塞伦盖蒂平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群落中增加了水牛的草食作用以后,群落的稳定性下降了,也就说明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其抵抗力较差;而在美国黄石公园的研究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高的草原与物种丰富度低的草原相比,更能抵抗干旱的环境。

3.3 复杂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复杂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复杂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恢复力稳定性与复杂性的关系,一般认为,群落或者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例如森林和草原在同样遭受火灾之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对要快一些。

但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不仅决定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系统所处的自然条件和遭受的破坏程度同样影响恢复力稳定性。例如在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快,虽然草原生态系统结构更为复杂,但是由于其气候条件(尤其是降雨)比沙漠好,所以受到干扰以后恢复较快。同一生态系统受到不同干扰时,恢复速度也不一样。当干扰较弱时,恢复速度较快,干扰较强时,恢复速度较慢。但是,当破坏程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恢复力稳定性将遭到破坏,此时恢复的时间将更漫长。这个恢复的过程已经不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范畴,应该属于群落演替的范畴。

3.4 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一般认为,同一个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现相反的关系。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遭受干扰后,恢复的时间将较长,也就是说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由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复杂性的关系极其复杂,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相比较,是不合适的。例如,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很高,抵抗力稳定性很强,然而,遭受一定程度的干扰后,也能较快的恢复;北极苔原物种丰富度很低,营养结构非常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受到外界干扰后,由于气候恶劣,恢复的时间也比较漫长。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李永加,刘丹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问题解读[J]. 生物学教学,2012.

[5] 杨京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教学疑难问题辨析[J].中学生物教学,2009(Z1):81-82.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
江南水乡景观体系的特征与问题探讨
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政府职能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特征简述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移民安置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及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