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材料中“中国英语”翻译对策研究
2015-09-10李双娟
李双娟
摘 要: “中国英语”进入英语,成为其变体。我国的外宣材料翻译中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通过其特有的词汇、句法等特点,有效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信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2013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从词汇层面探讨了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 “中国英语”翻译 外宣材料 翻译策略
1.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发出的声音日益受到重视,在对外宣传中,“中国英语”成为必然。一方面,大量具有中国政治经济特色的概念与现象需要用英语表达,向世界传播,另一方面,受译者语言、思想、思维习惯的影响,外宣材料的英语译本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中国烙印。“中国英语”承载的中国特有语言文化为英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趋势正在改变人们对英语语言的认知,同时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加色彩斑斓”。
李文忠先生把“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人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1]。
本文以翻译研究的杂合理论为依托,以2013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认真研读了其中的英文版本,对其中的中国特色表达进行了整理归纳,从词汇层面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
2.词汇层面的“中国英语”
正如许多学者提出的一样,“中国英语”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因为大量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专有项在英语中没有对应项,在外宣翻译中,我们要将这些中国的政策、制度、特有事物向国际传述,较理想的方法是采用“中国英语”。如外宣文本中众多的中国文化专有项的英语表达,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国务院总理(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全国政协委员(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十一五”规划(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党的十八大(the Party’s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党的政策(the Party’s policy);户籍制度(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一提到“党”或者“我党”,毫无疑问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其英语对应词为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简称CPC。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本中,采用了“党”的直译——the Party,用定冠词the限定该party只能是CPC,体现了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根本不同。
3.“中国英语”翻译策略
在翻译策略上,词汇层面的“中国英语”翻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1直译
所谓直译,指的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将译入语与原语直接对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特征。具体到外宣材料的翻译,即将中国特有的政治性称谓、提法等专有名词,按汉语的本义和结构,按英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直接翻译成英语。直译的方法在保留了汉语文化特征的同时,遵循了英语的表达形式。但是在选词上,外宣材料的翻译应特别注意同义词之间的鉴别。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人民利益 the people’s interests
民族区域自治法 the Law on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城镇居民 urban residents
农村居民 rural residents
上述例子中,“人民”被直接翻译成people,该词兼有人、民族等概念,淡化了“人民”一词所蕴含的强烈的政治色彩,更易于被西方社会接受。“民族”一词采用了ethnic一词,该词蕴含了基于同一社会、文化、国别等内容之上的同一社会群体,充分体现了中国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但同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治内涵丰富。“居民”一词则直接采用residents,表示居住在特定地方的,有着固定住所的人群,没有政治色彩。
3.2意译
意译是一种很常见的翻译策略,即在英语表达中,借用汉语词汇,产生新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政治色彩不同,直接翻译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难甚至误解,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语所表达的意义用英语进行解释,从而达到晓畅明白的目的。意译强调的是内涵意义的传递,而非字面形式的对应。在外宣材料翻译过程中,因其所蕴含的强烈政治色彩,加之中西政治观念的巨大差异,或因中国特色国情,很多专有词汇或专有项不能用直译的方法。例如: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children of rural migrants working in cities
保障性住房government-subsidized housing units
棚户区改造housing units in run-down areas were upgraded.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the basic state policy on family planning
保障性安居工程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subsidized housing
上述这些专有词汇在英语文化背景中没有直接对应的部分,如果直译,仅仅翻译出字面意思,没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读者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如:“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译为“urban residents having difficulty finding jobs”,通过对“就业困难”的解释,易于读者理解。“计划生育”在国内长时间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直接翻译成“childbirth according to plans”或者解释性翻译为“one family is allowed to have one child”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其翻译成“family planning”,更易于西方人士理解和接受。
3.3解释性翻译
该翻译策略与意译有相似的地方,但截然不同。其重点在于译者充分把握原文的内涵和实质后,在译文中做出必要的增补与解释。这种翻译策略适用于中国特有现象的缩略表达,或特有的经济文化术语。这些词汇对于缺少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其真实内涵,如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绩效工资、国家助学制度等。其中“五保”是个社会救济概念,指“我国农村对无劳动能力、生活无保障的成员实行的社会保险,即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五个方面”。如果直接翻译成“the five guarantees”,西方人士就无法理解其内涵。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其进行了解释性翻译,译为“infirm rural residents assistance in the form of food,clothing,medical care,housing,and burial expenses”,将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释,便于理解。“绩效工资”是新近出现在汉语里的词汇,主要是针对公务员、事业单位群体原来采取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工资方案进行改革,将这些群体的业绩纳入考核的范畴,按劳取酬,所以翻译时采用解释性的方法,译为:“The pay is linked to their performance.”“国家助学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经济上的支持,为大中小学困难学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所以可以翻译为“the system of state financial aid to students”。
上述译文在对原语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政治因素进行了剖析,通过解释使译文更易于外国人理解。但是不难发现,解释性翻译存在冗长、拖沓的弊端,不应该大范围采用。可以预想到,当我们的对外宣传足够频繁,外国人士对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足够熟悉时,解释性翻译就可以被直接翻译或者意译取代。
4.结语
“中国英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特有事物进入英语表达,在外宣材料的翻译中,必须针对不同的翻译对象,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方能够恰当地传情达意,向世界介绍中国,使世界认识了解中国。当然,中国英语的翻译不能局限于词汇层面,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诸如句法、语篇层面的中国英语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2]马文丽.传媒翻译中的“中国英语”[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8.
[3]邱立中,宁全新.“中国英语”质疑[J].外语教学,2002(6):23-26.
[4]王弄笙.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J].中国翻译,2000(2):31-34.
[5]闫永林,何霜.中国英语视角下的大学英语[J].理论与研究,2010.12.
[6]杨莉,曾剑平.从词汇层面看中国英语的翻译策略[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
[7]周吉.《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中国特色政经用语的对等翻译[J].广西大学学报,2006(10):167-169.
本论文为安阳工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杂合’视角下外宣材料中的中国英语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