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能沉入词语

2015-09-10姜训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8期
关键词:词语教学

姜训平

[摘 要]词是字、句、段、篇之间的纽带。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词语的学习与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词语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入木三分,内引外联,层层剥笋,比较品评。

[关键词]词语教学 入木三分 内引外联 层层剥笋 比较品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59

现在的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逐渐被淡化。很多教师对词语的处理要么放在了课前预习中,要么以查字典了解词语的含义为主,而课堂上则很少花时间来解读词语。其实,学生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活动,必须依靠词语。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要能沉入词语。只有抓住关键词进行不断地品味,才能让静止的语言鲜活起来。

一、入木三分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片段。

“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师:彭德怀对警卫员发火了,同学们再想想,他仅仅是对警卫员发火吗?他还在对谁发火呢?

生1:我觉得他还在对自己发火,因为是自己下达了杀大黑骡子的命令。

生2:我认为他还可能在对这茫茫草地发火,是这恶劣的环境让他们断粮的。

生3:他还在对敌人发火,是敌人的围追堵截才让他们走进这草地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从“发火”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4:感受到他对大黑骡子的那份爱。

师:是的,他爱大黑骡子,而此时此刻,面对这一碗肉汤,彭德怀有的只是生气吗?

生5:他还很伤心。

师:是的,你把伤心放到文中读一读。

生6: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伤心道:“我吃不下,端开!”

生7:痛苦。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痛苦道:“我吃不下,端开!”

生8:恼恨。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恼恨道:“我吃不下,端开!

……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教师对文本应该有一番“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过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细读文本,而教师对文本细读的深度往往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高度。在这个片段中,看似平常的“发火”,却大有玄机。教师的教学可以说得上是入木三分。教师分为两个步骤进行教学,先是理解“发火”的对象,接着又跳出“发火”,让学生感悟此时彭总内心那种复杂、矛盾的心理过程,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彭总的内心深处。

二、内引外联

《黄鹤楼送别》片段。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深深地印在你的心里?

生1:伫立。

师: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生2:“伫立”是李白长时间地站立岸边目送孟浩然。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想想,李白可能站了多长时间呢?

生3:半天。

生4:一直站到天黑

师:半天也好,一直到天黑也罢,李白为什么站那么久呢?

生5:因为他舍不得孟浩然的离开。

师:是呀,一个“伫立”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生6:我感受最深的词是“凝视”。

师:同学们说说怎样的看才是“凝视”呢?

生7:是认真地看。

生8:是全神贯注地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凝视”的意思就是目不转睛地看。但此时此刻,你觉得“凝视”还是什么样地看呢?

生9:饱含深情地看

生10:依依不舍地看

……

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关键词语“伫立”“凝视”。而在对这两个词语的解读中,教师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伫立”,教师讲求的是对内涵的挖掘,抓住“多长时间”,让学生在猜测中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在教学“凝视”时,教师追求的则是外延的开拓。除了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目不转睛地看”之外,还让学生体会是怎样看,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的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三、层层剥笋

《军神》片段。

“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

师:谁知道“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

生1:是指刘伯承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他是在没有用麻醉药的情况下一声不吭。那么他伤势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受伤的经过。(补充材料)

师:如果受伤的是你,手术时不打麻药,你会怎样?

生2:我会大叫起来。

生3:我会痛得哭起来。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可能,因为那是钻心的痛呀。而刘伯承却……

生:(齐)一声不吭。

师:表面上是一声不吭,其实他内心想了很多。如果你就是刘伯承,你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出示填空:年轻人一声不吭,他想: 。

(生书写)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4:年轻人一声不吭,他想: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住。

生5:年轻人一声不吭,他想:为了革命,为了明天,我一定要战胜疼痛。

师:从“一声不吭”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6:我感受到刘伯承有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一声不吭”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一句话也不说。但是学生仅仅体会到不说话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对关键词“一声不吭”的教学,可谓一波三折、层层剥笋。教师通过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补充相关材料,展开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对词语的理解中走了一个来回,直抵词语背后。

四、比较品评

《艾滋病小斗士》片段。

“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师:说说这句中哪个字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1:挺。

师:想想看,这里的“挺”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2:活。

生3:坚持。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文中的“挺”可以换成你们说的这些词语吗?

师:“挺”是什么样的“坚持”?

生4:是顽强地坚持到上学的年龄。

生5:是勇敢地坚持到上学的年龄。

生6:是不屈不挠地坚持到上学的年龄。

词语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有些词,孤立地看,平淡无奇。但一放到文本之中,就立刻别有风味。这个词的“好”,应该是指这个词语此时最准确地切合了文本的情境,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和其他词语之间的比较、品味,来体会词语的无穷韵味。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沉入词语中,才能领略到词语教学的无限魅力。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词语教学
优化词语教学 夯实语文基础
苏教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式解读
“三多”,构建词语教学的精彩
浅谈低年级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
穿越词语樊篱,直砥词语内蕴
深度开掘,探寻词语深邃的内在世界
比较,打开词语教学的另一扇窗
词语教学,窥探整体文本意蕴的一扇窗
妙趣横生,让词语教学灵动起来
应用视角下词语教学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