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的“三级跳”
2015-09-10王珊珊等
王珊珊等
[摘 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朗读引导考验的正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需要从头做起,追求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感意识;追求节奏,提升学生的朗读技术;追求情感,引领学生进入朗读艺术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48
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朗读训练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造成学生存在诸多不良朗读习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影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需要循序渐进,通过朗读教学“三级跳”,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三级跳”是指:要求学生学会变化、掌握朗读节奏韵律和情感投放技巧。
一、追求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感意识
小学生的机械性朗读习惯表现最为突出。朗读声音没有高低快慢之分,永远是一种腔调、一种音质,就像是坏掉的留声机,其实就是一种“噪音”。学生朗读之所以会出现“噪音”,就是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指导不到位造成的。朗读引导要以此为起点,促使学生增加变化意识,从控制声音的高低快慢做起,实现朗读教学的“第一跳”。
朗读习惯的纠正,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要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改变,体现朗读引导的层次性。在朗读《燕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找一名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教师帮其录音。然后教师范读,也进行录音。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都说教师读得好,至于好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还说不清楚。于是,教师讲评:文段总共四句话,第一句声音读得比较低,第二句比较高,第三句又比较低,第四句达到最高。这样变化之后,朗读的味道就大不一样了。学生开始模仿。教师再找原来的那位学生来读,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
教师用录音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朗读需要变化。只要变化一下声音,朗读就有了不同的味道,看来朗读技巧的学习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难。这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朗读的信心。
二、追求节奏,提升学生的朗读技术
朗读教学中,教师总强调朗读要体现抑扬顿挫,可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抑扬”,也不知怎么掌握“顿挫”。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用专家配乐朗读音频材料作为指导范本,给学生讲清楚技术要领,并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些朗读技巧。抑扬顿挫是对朗读技巧的概括和总结,“抑”并非单纯指朗读声音低,“扬”也不是要求声音有多高。教给学生朗读技术,这使得朗读教学实现了“第二跳”。
在朗读《荷花》时,教师首先播放了配乐朗读音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朗读技巧。有学生说,声音清脆,富于变化,高低错落有致;有学生说,抑扬顿挫把握得很好,而且节奏掌握适中,好像比我们读得要慢一些,特别是段落结束句,读得更是缓慢,甚至拉长音;还有学生认为,因为有音乐伴奏,所以才好听。教师开始播放音乐,让学生现场模仿,学生纷纷练习,朗读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教师要学生对照范读录音总结出朗读技巧。学生听得仔细,找得也非常准确,自然增强了朗读技巧的运用意识,并通过现场音乐朗读训练,提升了朗读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非常理想。
三、追求情感,引领学生进入朗读艺术境界
学生掌握了抑扬顿挫的技巧,但还不能读出感染力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情感投放方面做出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朗读技巧体系,进入朗读的艺术境界。“有感情朗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拿腔弄调并不就是“有感情”,要对文本进行情感基调定位,这样才能确立情感支撑点。只有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能够准确传递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本做出深刻解读,听众才能领悟作品内涵,在认可文本的同时,对朗读者也给予赞扬。文本、听众、朗读者三位一体,这样的朗读才能进入艺术高界,完成朗读训练的“三级跳”。
在学习《珍珠鸟》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让学生讨论作者的情感因素。学生大多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人与鸟的和谐相处,体现的作者情感是尊重、爱护、爱心、善良。文本情感基调定位后,教师进行朗读技巧的引导:注意声音变化,掌握好抑扬顿挫,要放慢速度,并将作者的情感因素贯穿在课文朗读的始终,给人以温暖和启迪。学生进行实践时,情感因素渐浓,训练效果也呈现出来了。
教师先让学生对文本作者的情感因素进行探寻,就是要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作者情感因素众多,学生要体现作者的喜怒哀乐,自然就要在朗读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培养学生朗读中的情感表现技巧,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感知力,让学生掌握朗读的精髓。
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属于系统工程,教师要制定科学的训练体系,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引导方案。由于学生朗读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注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出针对性引导。要先让学生学习朗读技术,然后进行实战训练,最终进入朗读的艺术境界,实现学生朗读素质的全面升级。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