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在节点,方能问得精彩
2015-09-10龚健健
龚健健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当课堂中出现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的状况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追问。有效的追问应问在思考肤浅处;问在思维定式处;问在解读有误处。
[关键词]课堂教学 追问 节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46
在语文教学中,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教师就这个问题进行再次发问,简称追问。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领学生向深层次的问题探究,进而逐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何时追问才能更有效呢?
一、追在思考肤浅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就课堂问题的回答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回答过于肤浅,学生也很难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能就学生思考的肤浅处进行追问,必将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进而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水》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笑着说:‘你们真的饿坏了。’”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说“饿”坏了,不说“渴”坏了?谁料,问题刚一提出来,有学生就说:“这是母亲故意说的,她在和儿子们开玩笑呢?”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没有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而是追问道:“这儿的‘饿’真的是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吗?请你从‘饿’和‘渴’的具体区别来回答。”学生经过思考,有的说:“我明白了,饿是让人比较难以忍受的,对于缺水地区来说,水就像粮食一样珍贵,所以作者用‘饿坏了’来表示水的缺少和紧张的程度。”有学生说:“饿是因为缺少粮食,渴是缺水,把渴说成了饿,说明了缺水的程度就像人饥饿难忍的程度一样,突出了人们渴的程度。”就这样,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积极思考、动脑,对于作者这种以饿写渴,以苦写甜的写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课堂提问真正有效,教师就要充分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思考肤浅处进行追问,层层设导,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追问下将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追在思维定式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总是围着一个方向打转,以至于对问题的看法总是浮于表面,缺乏应有的思考深度。面对学生的思维定式,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追问,使学生突破重重思维障碍的束缚,进而回答问题更加客观、公正。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这时,一个学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面对自己的短处我们不要气馁,因为我们也有长处嘛,我们要为自己的长处感到自豪。”这位学生回答完后,立刻就有学生跟着说道:“就是,就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长处感到自豪。”眼看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定式中,我及时追问道:“难道没有长处就不能感到自豪,只能自卑吗?请大家仔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在追问下,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进行了审视。有学生说:“不管自身有什么不足,我们都应该客观对待它,化不足为动力,为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而不断努力。”还有的学生说:“是啊,我明白了,只有具备一颗坚强之心,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问题,眼界才能更开阔,前途才会更光明。”
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一种人云亦云现象。这里面固然有着学生不经思考就模仿别人的现象,但更主要的还是学生思维定式在作怪,觉得别人说的跟自己一样。因此,在教学时,在思维定式处追问,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进而对课本的解读更加深刻。
三、追在解读有误处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生活阅历的不足,难免会出现解读偏差,甚至是解读错误的现象。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解读进行追问,以此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解读之路。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有学生说:“孙悟空机智勇敢,不怕困难,虽然他屡次遭到误解,但是仍以大局为重,降妖除魔,值得我们敬佩。”有学生说:“唐僧菩萨心肠,虽然对孙悟空有诸多误解,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同样令人敬佩。”这时,有一位学生说:“白骨精不达目的誓不摆休,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精神。”在这里,对于学生明显的误读,我进行了追问:白骨精费尽心机想得到什么?他的出发点是什么?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吗?在追问下,学生换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得出了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偏颇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及时的追问巧妙地拨乱扭正,进而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解读轨道上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时的状况,及时进行追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答疑解惑,拨乱反正的目的,进而使课堂提问真正彰显精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