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2015-09-10刘向方
刘向方
摘 要: 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使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实效的学习活动呢?作者针对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构建小组合作的做法:营造合作氛围,科学组建小组;选准合作时机,体现合作价值;明确分工,教师灵活调控;设置激励制度,激发合作热情,使小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教学改革
教育的改革、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课堂教学的开放,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如今小组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在新课改的春风下,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但有时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其中虽有许多精彩片段,但同时也存在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现象,在小组合作的操作中上存在很多误区,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失去合作的意义。有时在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后,学生便匆忙分组活动。这种现象在公开课尤为常见,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有“形”无“质”的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少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做些什么呢?
一、现状分析
1.小组搭配不合理。
按学生座位临时凑合。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要求前两排两名学生转身和后排两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随意组建的小组,优差不等,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时则是临时凑一个小组。这样的学习小组由教师统一规定小组成员,违背小组合作的自愿原则,常常难以使合作和谐进行。再就是让学生自由结伴组合,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时,让学生自由结伴,这样做虽然尊重了学生,但是常常不顾及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个性差异等因素,造成组际间的不均衡,形成学习小组间不平等的竞争机制,违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原则。
2.学生欠缺合作能力。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时候老师一出示问题就马上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进行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常常见到一些这样的现象: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出现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各说各的,不动脑思考,不懂得听别人讲,说完为止;或是在小组中,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学困生更是处于接收状态,优等生说,他们听,不能很好地动脑思考,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不到认同,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此现象都说明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的,反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度,事倍功半。
3.合作内容无挑战性。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课堂教学的门面,认为有了新的学习方式,不依据教学内容、环境条件和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一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某教师在一节“异分母加减法”课上,在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这样一个没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它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无需依赖别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做出判断,无须小组合作。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方式单一,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4.合作放任自流,缺少主导性。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并不是“放羊式”的教学,不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规则要求不甚明确,小组合作时常出现貌似热烈其实非常混乱的教学场面。如在教学“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先布置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时,甲组学生用列举法找出了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72,而乙组一位学生说:“我们小组用的是分解因数的方法:18=2×3×3,24=2×2×2×3,把18和24的公有质因数2和3各取一个,再乘以18和24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就得到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2×3×3×2×2=72。”这时,甲组的学生质问:“为什么共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呢?”乙组学生回答:“因为各取一个就表示有了18里面的质因数2和3,也就有了24里面的质因数2和3。”甲组学生又问:“为什么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乙组学生一时无法回答,甲组学生很得意地否定乙组学生的结论,教师此时站在讲台上等待学生的讨论。其实,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也是关键的问题,有待教师的启发引导才能顺利解决,教师的等待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解决对策
1.营造合作氛围,科学合理组建小组。
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从而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把我的观点和学生说一说的愿望。在组建小组时,让每一名学生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位置和责任意识。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人。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让学生相互学习成为可能,既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有利于竞争。
2.选准合作时机,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产生依赖懒惰心理。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1)学生个人探索、操作有困难时进行小组合作
因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几分钟后,有的学生眉头紧锁,面露困难,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学生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看法,其中宋小惠这一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的有道理吗?其他学生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高巧平时反映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看到学生热烈地讨论,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情绪慢慢低落。组长徐心泉看在眼里,主动对高巧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高巧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解答开放性、操作性问题时要进行合作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位学生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发言的主体意识。
(3)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我说:“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明确分工,教师灵活调控。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需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还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对小组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我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还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合作的环境,搭建更开放的学习平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对学生而言,这种交往意味着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在合作汇报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要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在汇报过程中要及时调控、点拨,防讨论偏离主题,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小组合作更有实效性。
4.设置激励制度,激发合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例如我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8的7种分法: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学生极大的满足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不仅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要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还要较恰当地满足儿童的交流欲望,使他们在交流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快感。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了学生的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科学合理。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强盛的生命力,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探索研究,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刘须华.浅谈小学数学与课程安排.才智,2011(13).
[2]刘昕,张骞.浅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李本芳.生活情景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科教文汇,2013(9).
[4]高海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五要”.新课程(小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