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具体思路

2015-09-10石伟华

考试周刊 2015年70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习方式新课程

石伟华

摘    要: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但素质教育的路还很长,教学中的探索更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的观念,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教师应该通过哪些手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呢?作者结合近十年的高中地理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转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新课程    素质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    学习方式    转变思路

新课程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方面强调学生学习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知识,并非只学考试的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对知识的内化,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使之成为人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学要实现目标,教师必须针对素质教育探索可行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最终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学习能力。

一、通过教师学科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内化、个人魅力的展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可帮助其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容易入门,从而接受这门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有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科素养、人文精神与鲜明个性,这些都可以感染并吸引学生,使其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所谓“爱屋及乌”。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喜欢和爱戴的老师,但不能迎合学生。另外,地理学科是跨自然与人文的学科,特征鲜明,只要地理教师认真研究学科知识与教学教法,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如在教学中针对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突出空间性、讲究地域性、体现综合性、落实人地相关性,针对教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多交流心声、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等,这些都能体现教师魅力与学科魅力,从而在学生学习初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

二、地理教学的知识生活化

高中地理课标和高考考纲都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走进生活寻地理,生活处处有地理”及“运用地理为生活,生活处处用地理”的观念。当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时,一方面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另一方面学生会思考和运用知识,如此学生知识的内化、学习能力的提高便是必然。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每节课设计与学生有关或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作为课堂导入(如讲解气旋时可联系人们烧纸时纸钱旋转升起的例子引入、),再比如案例教学中可将课本案例转换为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关的案例(如在讲解农业区位时农村地区可联系当地特色农业分析、城市里可联系楼房中的盆栽等),再者作业布置和试题命制还可以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这些策略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能力

新课改要改变高中教育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种思路和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在教学中,内容的学习可前移,引导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任务明确地分组搜集资料,探究某个地理规律或原理,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将学生转化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当然,这些活动必须准备充分、详细计划、针对性强、检查及时、评价到位,在教学中落实到位了,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通过读图、绘图让学生深刻认识、理解知识,具备识图能力和地理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所以,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特殊性之所在。学考和高考试题经常以地理图像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课本中每节内容总是少不了用图表表达信息。这些都体现出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图的依赖性及图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侧重图的教学。

教学中,教师要多绘图、用图,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图、识图、绘图。图对知识有概括性,且层次性突出,学生用图的能力反映其地理素养。如在《地球运动及其意义》一节中,各种光照图(侧视图、半球图、矩形图、局部图等)如果学生都能绘制并能彼此转化,那么该节抽象的理论知识点学生肯定掌握了且掌握程度高,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再比如地图知识(等高线)、天气系统(锋面等)与气压图等,当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认识到位时,才有可能绘出相关图。教学中学生对图的运用水平完全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见,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是多么重要,同时效果更加显著。

五、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成为学习主体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源泉。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与层次性,不能广而泛。同时,提问可以不限次数,有些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在问题中完成。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问题、掌握知识,不断思考、升华思维,也使知识间建立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如在大气环流的形成讲解中,首先提出三个假设(1地球不自转,2为零,3地表物理性质一致)并结合热力环流得出单圈环流,先问学生地球自转单圈环流会存在吗?去掉假设1后学生结合地转偏向力导出三圈环流,再问学生黄赤交角的存在会有什么变化?去掉假设2后学生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最后问学生地球上海陆的存在会使气压带和风带完整存在吗?去掉假设3后学生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出东亚的季风环流。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问题中生成知识,在思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知识体系的建立,最终学会学习。

六、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内化学科知识

人的很多认识,总是在经历了以后才会形成,感触促进了意识的形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总是有这样一种感受,好多道理给学生讲了很多遍,但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实结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其中第三个层次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就是其中的问题所在。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他们被赋予了丰富内涵。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感体验,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而且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不仅指学习态度,而且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与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指一个人对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价值观取向的基本出发点;价值观影响一个人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为什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教学活动切实重视了学生情感领域的培养,势必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现实敏感却又很叛逆,可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自发组织去野外调查研究;在家乡开展人口、资源、工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活动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触摸真实的世界,从而愈来愈认同世界的美好,也愈来愈关注人类大家庭中的问题,并试着从我做起,树立环境意识与全球意识,热爱自己生存的家乡、国家与世界的高尚情感。

总之,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高中地理教学要有所突破,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当学生学习方式在新课改的进程中不断改变,走向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时,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始。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学习方式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