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
2015-09-10刘硕
刘硕
摘 要:针对高职英语课堂师生关系冷漠、僵化的现状,作者通过实证研究,较全面地了解了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同时,通过课题组教师听课研讨,分析了英语课堂师生关系欠和谐、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微观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透过高职英语课堂学生师生关系不和谐的表象,反映的是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动力、兴趣及信心的本质,作者倡导广大英语一线教师要通过“office hour”、第二课堂等课外沟通方式,构建并维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交流
一、研究背景
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师,教龄有7余年。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笔者愈发觉得彷徨和困惑。一路走来,笔者一直在探索并实践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任务式、项目化”等交互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为了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笔者制定了比较详尽的平时成绩考核表,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但收效甚微: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其他同学宁可不要这平时成绩,也不参与;智能手机成了学生的忠实伙伴;偶尔只有班干部想起为老师课间擦擦黑板;师生偶遇有时竟形同路人……笔者是“80后”,与当今的“95”后学生虽然相差10多岁,但在学院的师资队伍中也算是较年轻的一员了,却总感觉自己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虽然学生没有在课堂上与自己发生冲突,但这不予理睬的“冷暴力”滋味也着实不好受。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笔者多次课下反思,作为教师的成就感荡然无存,挫败感油然而生。“讳疾忌医”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为了改善这种不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笔者决定就高职英语课堂师生关系做一番调研,以期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
在现有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中,笔者认为较完整的师生关系定义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高核心层次,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等。”由此可见,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教和学为纽带的互动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和目标,通过专门培养人的教师及其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而产生的。
孙铨在《同在屋檐下的师生关系》一书中将师生关系分为四种:冷漠型、紧张型、庸俗型与和谐型。冷漠型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不亲、不热、不恨,“敬”而远之,教学气氛平淡无奇,教学效果平常。
和谐师生关系是与“对立或僵化”的师生关系相对而言的。高职英语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为了改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授课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互相理解与尊重、加强对话与交流为特征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则教学氛围愉悦、轻松、协调,这种关系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主动构建。
三、构建高职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1.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受到以下情感因素的影响:动机(motivation),态度(attitude),自信心(self-confidence),焦虑(anxiety)。由此可见,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中,学生情感意识的提升能够为语言的习得提供良好的条件。语言的教学强调交流,学生情感意识的提升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不可分割的。
2. 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对世界的分析、批判,帮助其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个要素,其生成离不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四、构建高职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1.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信心。
高职学生相对于儿童而言,他们语言学习的情感障碍增强,语言学习较多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自尊、压抑、焦虑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安全感,缓减学生的焦虑,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信心。
2.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就会喜欢任课教师,喜欢听他上课,从而产生积极的语言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自觉拓展学习掌握知识的渠道,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及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实现全面发展。
3.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提高教学积极性。
在师生关系和谐的英语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给予老师充分的尊敬,将使教师的心情愉悦,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为人师的职业成就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实证调查与研究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互动活动。带着自我感觉师生关系“僵化”的种种彷徨与困惑,笔者与课题组教师特制订了如下实证研究方案,以期查摆教学中的问题,改进和强化教学效果。
本课题实证研究方案与实施流程图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课题组四名教师所授课的《公共英语》班级,学生来自四个不同系别的四个班级,人数共计170人。发放问卷17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65份。调查对象均为学院《公共英语》普通班大一第二学期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磨合,他们已经适应了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和节奏。
问卷共20个选择题,内容涵盖学生对课程的定位、师生课堂交流与活动状态、师生课下交流情况及学生对大学英语师生关系的期许四个方面,较全面地了解了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
六、调查结果
1.问卷调查。
(1)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足。
70%的被调查者对英语课程的定位为“勉强学学,应付考试”;仅有5%的学生对英语“感兴趣,想提高自己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Gardner 和 Lambert (1972)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前者指学习者为了融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团体和语言社区而学习一种语言的欲望。后者指学习者为达到某个或某些实用型的目的而去学习语言。本次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为工具型的,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期望不高,仅希望考试及格。
(2)学生英语课堂表现较为被动,但是比较尊重老师。
对于老师课上提出的问题,10%的学生“认真思考,尽自己所能回答”,30%的学生“随口说个答案,不管对错”,还有55%的学生“思考过,但回答不出来”,剩余5%的学生“即使叫到也不答,保持沉默”。这表明,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尊重老师,对于老师的提问能够配合作答,但是自身英语水平差,缺乏回答问题的能力。当被问及“上英语课时,你的课堂参与情况如何”时,调查结果再次印证了笔者的上述分析,68%的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能被动听从老师的安排”。
(3)师生感情淡薄,交流有待加强。
经调查,80%的学生与英语老师“很少交流”。对于老师的联系方式,75%的学生选择“老师主动给的话,就记下来”。50%的学生“听从老师安排”才会帮老师擦黑板。当被问及“假使你在路上遇见老师时”,42%的学生表示“老师看见自己,才打招呼”。这些都表明由于缺乏交流,英语课堂上师生感情淡薄,双方关系较“机械”,下课铃响,形同路人。
(4)学生有同老师交流的意愿,但是交流渠道不畅。
当被问及“你是否希望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和老师交流时”,30%的同学回答“很希望,愿主动和老师交流”,45%的同学选择“如果方便的话能交流也不错”,这表明学生并不排斥与老师沟通和交流,但是65%的学生认为“师生交流渠道不畅通”。笔者认为,调查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高校中专任教师不坐班,上完课即可回家,虽说电话、短信、QQ甚至微信为师生联系搭建了便利的平台,但是对于既要处理家庭琐事又要忙科研的老师,能坚持定期且较频繁地与学生课下交流有一定难度。
(5)学生认可师生关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虽然调查显示当前高职英语课堂师生关系“不愠不火”,但是面对“你和英语老师的关系影响你学习英语吗?”,40%的学生认为“有影响”,20%的学生选择“多少都会受点儿影响”,85%的学生期待大学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更坚定了笔者在内的一线英语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的决心。
2. 随堂听课与研讨。
按照教学进度,笔者邀请课题组其他教师随堂听取了《前景基础英语综合教程2》Unit 8 Text A:Poor Davy 的教学,授课细节如下表:
课题组教师一致认为,根据授课内容,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试图将课堂还给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步骤,在课堂上充当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但从实际授课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笔者将在下文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七、经验总结—从微观角度谈高职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关于如何构建高职英语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国内学者(孙雪梅,2011;袁秀丽,2011;闫施宇,2013等)做过大量研究。学者们从宏观上倡导英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重视课堂评价,营造轻松课堂教学氛围,课后进行多渠道沟通……笔者认为,宏观策略重在微观实施。根据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听课研讨,笔者将从微观角度探讨如何构建高职英语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
1.设立“office hour”,用于答疑及师生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这就使得学生面对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心有余而不足。即使教师在课堂中充当指导者,对于布置的小组活动耐心地指导,但是迫于课堂时间有限,最后的局面往往是学生自觉准备不充分,而不敢主动发言。师生双方陷入“僵持”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与自己渐行渐远的平时成绩也就麻木了,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在当今微信盛行的数字化时代,师生之间取得联系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师生交流长效化、常态化。笔者认为,虽然高职英语教师不坐班,但是老师可以提前布置小组任务,与每班约定每周的“office hour”,用于答疑解惑。这样一来,相信课堂上学生的presentation 必然比以前自信积极。
从另一角度说,高职《公共英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每周课时有限,紧靠课堂时间培养出的师生感情是难以维系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术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因此,设立“office hour”,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师生感情,为和谐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课堂提问技巧,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
要打破课堂上学生的沉默,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就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迫于老师“平时成绩考核表”对学生发言记录的“威胁”。俗话说“债多不愁”,仅靠课堂发言加分的手段,治标不治本,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破罐子破摔”。因此,教师要师生课堂提问技巧,让每个学生有且会回答问题。一是问题要层次化。把难易度不同的问题交给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问题抛出来,在平时成绩考核表上划分“主动发言”、“被动发言”,然后守株待兔似的等待学生发言。这样一来,发言的学生永远是那些程度好的几个。二是问题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如果超前不切实际的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经验范围,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无话可说,学生只能选择沉默。三是问题要有趣味性。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听、乐于想、乐于说。
3.开设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缺乏的现状,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倡导开设第二课堂,在学校里营造“无英语不大学”的浓厚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渐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尝试举办包括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合唱比赛、英文短剧大赛、寝室英语励志标语设计大赛等在内的英语文化节,并把活动落到实处,保证每个学生至少能参与一项,切忌每次参加活动的只有每班的几个“先锋”。同时,对于每次活动配备专门的英语指导老师,保证活动高质量地开展。
八、结语
透过高职英语课堂学生“沉默”、被动,师生关系冷淡等“不和谐”的表象,反映的是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动力、兴趣及信心的本质。笔者认为,针对《公共英语》课时有限的现实情况,高职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及维系需要把更多工夫下在课外,通过“office hour”、第二课堂等,形成师生交流与互动的良性循环,这无疑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Gardner R,et a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social-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76 (32):198-21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孙铨.同在屋檐下的师生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孙雪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高职英语教学[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1):88-90.
[4]闫施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升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行动研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160-162.
[5]袁秀丽,张建军. 高校英语课堂师生关系调查分析及探索[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7):99-101.
本文系2015年保定市科技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软科学项目”的研究成果。课题名称: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编号:15ZR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