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鲁高中健美操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5-09-10李俊杰
李俊杰
摘 要: 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体现健、力、美特征的体育项目。其深受广大高中生的喜爱,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开鲁高中健美操教学,本文调查与分析开鲁高中健美操发展现状,并针对开鲁高中健美操发展现状提出对策,旨在为开鲁高中健美操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开鲁高中 健美操教学 发展现状 对策
1.引言
当前,健美操已成为我国高中体育课及课外活动中一项深受师生欢迎的运动和锻炼方法,它适合充满青春气息和活力的中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形体、姿态、动作美的培养,又要注重美的欣赏力和表现力的培养,符合充满活力的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对开鲁高中健美操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师资、场地、课程设置等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为开鲁高中健美操的发展提供依据。
2.开鲁高中健美操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健美操课任课教师的师资状况调查
从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人群中,女教师89%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教师11%的比例,这种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的现象是影响健美操普及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从年龄结果看,30岁以下的健美操教师6人占调查人数的67%,30岁~40岁的健美操教师3人,占33%,说明开鲁高中健美操教师轻年所占比例较大,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适合健美操课的普及与发展。从健美操任课教师的原始专业结构上分析,只有少部分教师是健美操专业出身,非健美操专业出身的教师在专业素质上有所欠缺,无法适应健美操的创新需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健美操教学的发展与提高,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健美操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促进开鲁高中健美操教学健康长远发展。并且开鲁高中近三年健美操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并不乐观,其中没参加培训的教师占55.6%,说明开鲁高中健美操教师没能及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健美操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未能及时跟上健美操时代步伐,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健美操的发展。
2.2学生对健美操课开展的状况调查
据调查,开鲁三所高中学生了解健美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网络,占调查人数的44.1%,说明开鲁高中健美操课教师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在健美操课堂了解健美操知识较少,占20%。电视、网络、报刊和俱乐部了解健美操知识的人数占80%,可见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健美操运动有浓厚的兴趣。
据调查统计,女大学生对开设健美操课的兴趣远远高于男生,这与男女生的参与动机和兴趣爱好有关,由于男生身强体壮,喜欢对抗性较强、竞争较激烈的运动,女生则喜欢优雅性和娱乐性较高的运动。这为开鲁高中健美操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从健美操教学内容基本情况分析,健美操教学内容主要以大众健美操为主,也有个别老师教韵律操、搏击操、啦啦操等,教学内容都是教师自己决定,在进行学时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只是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学习健美操,只有少部分教师占有8岁~10学时进行专门的健美操教学,说明开鲁高中健美操教学课时较少,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另外,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运用带领法,强迫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动作的连贯性,却忽略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妨碍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审美需求,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另外,场地的缺乏,也使教学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结语
3.1加大体育主管部门及领导对健美操课的重视力度
健美操是一种时尚运动,深受广大高中学生的青睐,因此加大体育主管部门及领导对健美操课的重视力度,满足高中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需求,加大场馆建设与器材的设施投资力度,合理利用教学楼的空地,制作简易的健美操教具,改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健美操教学的开展。
3.2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
学校应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技能水平,优化健美操教师队伍,注重非健美操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
3.3优化健美操教学
优化健美操教学,增加健美操上课学时,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对健美操的了解与认识,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健美操。学校定期组织健美操比赛,并规定参加比赛中男生的数量,激发男生对健美操的参与欲望。同时结合男女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健美操内容,为女生制定一些形体健美操、爵士健美操和拉丁健美操,为男生制定一些街舞健身操和有氧搏击操等,以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使健美操得到普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壁娟.我省部分高校女生健美操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福建高校体育,1997(4):65.
[2]张瑞林,崔云霞.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朱瑛.山东省中学竞技健美操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左琳,王晓,谭建安.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学生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