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设计策略

2015-09-10宓娟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8期
关键词:连续性支架漫画

宓娟

“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的一些改进。比如去年(2013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这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 这段话是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谈及高考变化中说的,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他强调了“逻辑思辨能力”,这也是我们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弱项。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表格、图片、产品说明书、广告、地图等形式呈现,该词最先来源于PISA国际阅读测试。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课程标准要求的提出,使得小学、初中教师非常关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及指导,出现了大量的论文及实践课例。

高中的大纲与课程标准虽然都没有提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但由于该类试题生活性、时代性强,主要考查分析、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受到高考命题人的重视。从近六年重庆、浙江、广东、山东、江西、福建、江苏等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调查情况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共出现61次之多;考查形式多样,有漫画、提炼观点、剪纸作品、摄影作品、数据统计、图表、标识、公益广告、刻板画、看图作文等等。这一切都说明,高中教学不仅不能忽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还应该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增强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创设阅读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如何创设情境,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问题引导创情境

“问题引导”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漫画、徽标、广告等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解读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阅读。这些问题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想办法解决。在学生不确定解读正确与否、急于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也就基本上达到了孔老夫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自然就进入了阅读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望强,接受能力也强,阅读的效果自然就高。

笔者曾用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懂漫画。例如漫画《砍》,学生只觉得好笑,当被问及漫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谁都说不清了。以下为师生问答:

这幅画都画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回答:砍树的人和一些树桩。问:画面与现实社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答:树都被砍光了,人的头也没有了。问:树和人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呢?答:人砍树,其实也是在砍自己。问:那这幅漫画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这幅漫画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将殃及人类自身。问题一个个抛出,学生一步步解答,找到了成功的自信,也找到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诀窍。

《砍》

由此及彼,面对非连续性文本,我们都可以问几个问题:此文本由哪些元素组成,这几个元素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这些元素要告诉我们什么……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能读懂一般的非连续性文本了。

二、组合阅读设情境

组合阅读是指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阅读材料组合在一起,使它们各自相互独立又有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类似于 “蒙太奇”手法的阅读。这种组合式阅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材料组合内容多,容纳信息量大,空间跨度大,形成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进行组合阅读教学,创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关于作者的评价、文章的赏析等,我们可以搜寻到很多的不同资料(文本),把这些资料(文本)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取舍,这个过程,自然就锻炼了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近年来,很多省市的作文题就是采用组合材料,考查学生的组合阅读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曾经执教过一堂作文公开课——《热点新闻与作文立意——孙杨事件》。其中一个材料展示环节,就是组合阅读,内容包括:媒体报道(青年时报、腾讯体育讯、新华社、人民网等报道内容)、媒体评论(新京报、人民日报、中新社、 新华社、美国《侨报》)、网友评论等。这个组合阅读包括11个单独的文本,这些文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要想表达自己的作文思想,必须对这组材料整合、提炼。材料一出来,学生就活跃起来了,独立思考时就有很多想法,等到讨论时,更是语出惊人,课堂气氛热烈,效果突出。

面对组合材料,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表达起来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这或许也是高考作文题采用组合材料的初衷吧。

三、支架搭建构情境

西方学者在总结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进而扩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关于支架式教学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普利等人于1996年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相对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复杂。面对复杂的文本内容,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搭建“支架”。搭建支架,需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表文转换”时,笔者就为学生搭建了实用的支架。先出示水的密度变化曲线图,让学生得出结论。因为是物理科目学过的内容,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准确的答案。因势利导,答案是如何得出的呢?学生进行思考,得出阅读曲线图的技巧,这就为学生搭建了解题支架,阅读情境也就搭建成型。支架搭好后,就要让学生运用支架解题,先出示简单一些的,慢慢加大难度,利用高考题进行训练。曲线图性文本的阅读问题解决了,表格性文本的阅读呢?柱状图性文本的阅读呢?一步一步深化,支架从有形到无形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教学任务自然就圆满完成。

四、操作体验显情境

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充满了兴趣,解题兴致高昂。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进行操作体验,只有实际操作,才能真正进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情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笔者将五年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高考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选择阅读,再将答案呈现出来,进行比较,检测自己的表述是否准确。还将学生喜欢的漫画、广告等收集起来,大家一起欣赏,一起揣摩画面背后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独特视角。这些体验,巩固了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提高了他们欣赏身边漫画、广告的品味,提升了语文素养。

如果说做各种练习题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就是真正的“入情境”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平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主持人串台词的书写,就是一项很好的活动。串台词的书写,不仅为学生创造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情境,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本剧的编写,更能体现学生的水平。我们每年都要举办“课本剧”大赛。剧本的编写,不是简单的人物对话,它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舞台说明等等,这就需要学生的综合能力。《新爱情公寓》《我的经纪人》《霸王别姬》的演出都非常精彩,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设计的一系列的阅读情境,无非是让学生自然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只是初步的尝试,相信还会有更多更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钟启泉等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3]王礼平《2012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例析》,《语文建设》2012年第10期。

(作者单位: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连续性支架漫画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连续性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