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改中的几点思考

2015-09-10朱云静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体语文课语文课堂

朱云静

很多人认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早就跨越了艰难痛苦的“瓶颈期”,进入了温暖和煦、鸟语花香的春天。可作为一线教师,我却觉得这温和的春天太短暂。一转眼,一线的语文教学改革就陷入一种迷茫的狂躁氛围之中。

的确,新课程改革如一夜春风,送来了许多新的理念。许多有才情的语文教师,新课改给了他们展示才情的机会:如果语文老师是个诗歌爱好者,语文课堂必定变成诗歌创作与展示的舞台;如果语文老师是音乐高手,语文课堂上必定会飘扬着动人的音乐声;如果语文老师擅长表演,语文课上就会有形式多样的课本剧表演。所有的创新都会被冠以“人文”的帽子,大张旗鼓的呈现在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轻松了,但这决不是教育的目的。语文课出现了太多的随意性。语文老师被改革的热浪冲昏了头脑,各显神通,耍尽十八般武艺,热闹取代了安静,浮躁取代了沉思,语文课的语文性却被完全忽略。

费孝通谈治学时曾说过:“如果过去的一切都应当否定,我们不是成了无源之水了么?今天我想大家已经觉悟到这种对过去全盘否定的态度是有害的了……我常常想到过去的很多老师,我觉得我今天的许多知识和思想,的确都是跟这些老师学来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观念、行为的完全抛弃。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热热闹闹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冷静地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师教的是什么?

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我们是教语文的,不是教人文的,也不是教文化的!

“语文”这个课程概念首先是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在1962年的一次讲话中这样解释“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语文”就是学习、研究、运用语言的学科,“语言”就是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具体地说,语文课就是来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的。

还可以借用特级教师杨舜山老师的一段话来更加通俗的解释“语文”:语文就是语文,他姓“语”名“文”,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而且永远是。语文有听说读写四个兄弟……负责听闻、说话、阅读、写作。听说的是口头语,读写的是书面语,既有吸收,又有表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听说的是暖世之语,读写的是用世之文。

综上所述,语文就是我们的民族语言,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语文教学最原始、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负责教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习得语文技能,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是“语文性”的,我们的教学实践应帮助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熟练背诵经典诗词,识记常用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等。

二、语文课堂上老师怎么讲?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解读,于是语文教学从过去的“教师满堂讲”变成了“学生自由说”,学生们可以自主地解读文本,自由地发表见解。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接下来的事情就全部交给学生去做。读书、思考、交流、展示……所有的环节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对于一些所谓的“奇思异想”、“歪理邪说”,教师也不能轻易加以否定,而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好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某种程度上,语文教师的主导性在改革中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掉了。

确实,过去的“教师满堂讲”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淘汰。那种“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教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高效。但在教学中,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教师精准的分析、讲解、点拨和总结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需的。学生的理解毕竟是肤浅和片面的,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基础上,不能因为迁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而降低自己的阅读水平,忽略自己的解读和认识,从而由“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变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环节中,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发挥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指引作用,时刻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及其价值,并持之以恒地坚守好这块阵地。

三、中考不考的要不要讲练?

说到语文知识,必然会有重“工具性”的嫌疑,但如今的语文教学恰恰就是太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其本就应该具备的“工具性”。语文知识内涵丰富,但基本的不外乎语音汉字、语法知识、修辞和逻辑知识、文学及文章知识。学生如果不掌握好这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凭借什么来学好语文?这些知识,在现行的教材中处于被弱化的地位,但作为一线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训练。

比如写作的文体问题。汪政先生说:“文学史就是文体的演变史。”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现实生活中的文体依然存在,而且功能在不断变化,那么,语文教学就有必要对学生讲清楚,让学生训练到位。

中考对阅读理解的考查主要是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种常见的文体。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线教师对这三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训练得是比较多的,学生对这三种常见文体的特点以及常考题型了解得也比较到位。但因为中考作文大多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很多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便只集中训练记叙文写作。要求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化的描摹与感悟,鼓励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学生写出的文章都像“散文”或者“随笔”。这当然是为了应试,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这并不会看出什么弊端。然而,当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到广阔的语文应用领域中去的时候,就不能准确地辨识和运用各种文体,这必然是一种巨大的缺失。

新课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还要求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新课标对文体的划分是明确的,那么我们的一线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他们各自的特点及要求,并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语文教育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语文也终究要发挥其“工具性”的一些功能,所以,不能让学生缺失了这样的知识与能力训练。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或许无法精准地解读新课标的深刻内涵,或许达不到教育专家的思想高度,但我们每天都在从事语文教学。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我们要保持清醒,认清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学,什么应是一名语文教师该做到的。坚守语文教学这块阵地,坚持我们语文人的信仰,坚定地向语文教学的春天迈开步伐!

(作者单位: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文体语文课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文
另类文体巧谋篇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