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应注重“语言张力”
2015-09-10胥伟
胥伟
古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对于古诗阅读欣赏而言,诗歌意境具有相对主观性、鲜明的时代性、广阔的艺术空白,加之学生基础、思维、能力制约了对意境的准确捕捉,所以诗歌意境的鉴赏是学习鉴赏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意境准确把握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其中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引入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采用图片的方式来将诗歌意境具象化、明确化、视觉化。然而,这种视觉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诗歌教学中却又弊端重重:
1.固化了诗歌意境,丧失了接受主体感知的个性;
2.形象程式化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缺少了对语言本身的细腻的感知和精微咀嚼。
尤其第三点是对于语言学习本质的背离和疏远,诗歌语言之魅力在于诗歌精致、简练、丰富语言所蕴含的无限丰富,这就是诗歌语言能指的无限张力,这就是语言学习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之所在。
所谓语言张力“产生于由语言所直接促发的多重意义、别样意蕴对单纯、有限的语言外壳的冲击。”(孙书文《语言张力:语言新秩序的创造》)也就是文学语言中所包含的直观的形象再塑造、严密的逻辑填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是语言的无限的容量和思维的深度。语言素养的提高关键是学生学有所得,而不是教师的教有所得。简单的视频信息、图片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诗歌意境的形象体悟,但是用定性、定量代替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体悟,这是对语言本身的背离与疏远。语言的张力来自于个体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尝试着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触和细致的触摸,深入涵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多重的意蕴与丰富的感情,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湛与魅力。
笔者在《涉江采芙蓉》的教学中,对于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学生的把握仅止于悲伤的情绪,没有对这一句中丰富的意蕴、精妙的形象、逻辑的填补这些事关语言张力的要素细致感悟。于是笔者首先用钟嵘《诗品》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做铺垫,提醒学生注意“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评价在这一句中如何体现?试着从文字意义、逻辑关系、表达技巧角度探讨。
经过学生讨论,得出了以下非常有价值的感悟:
1.“惊心动魄”在“同心”,这是后文悲伤情绪的前提,也是后文悲伤的铺垫;
2.“而”表转折,遗憾之情、无奈之伤尽现人生情感无法把握的无奈与伤感;
3.“离居”是空间距离的现实,是无奈,但是更有超越空间距离的“同心”精神执着相守,“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美好愿望在这里实现了精神的相守;
4.“同心而离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这其中富含文学的辩证法;
5.“忧伤”是情绪的底色;
6.“以”表示并且,连接情感与时间,前者强调伤和痛,后者强调久和远,层层铺垫、层层递进,倍增其哀;
7.“同心”还是抒情主人公愿意终身相望不弃,以至忧伤终老不悔的原因,情感真挚、坚贞不渝;
8、离居终身、忧伤终老是一种生命无法圆满的凄美,但是凄美也是美吧!
真正的阅读不是浮于表面的浅层阅读,肤浅思考,而是用想象、逻辑、思维的力量对语言中细微的传情达意的微妙领悟,领悟“有限所指激发起、容纳进无限的能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鉴赏、审美内力 。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无限张力,发现探索语言丰富的能指内涵,明白 “有限所指——语言本身”“无限能指——意蕴内涵”,我们可以再看一个经典的例子:
《望江南》
唐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仅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有限所指十四个字,无限能指的内容有哪些?
1.联系上文,“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逻辑上的大转折。这句和“梳洗罢”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
2.与“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
3.“独倚”望船帆,写尽思念之切;
4.千帆一一数过,可见独倚之久,情感之真挚;
5.千帆皆不是,“皆”字失望至深;
6.千万次的希望,千万次的失望,情感的跌宕与起伏,心绪的烦乱与执着;
7.斜晖照应梳洗,时间之久;
8.船尽江空,失望湮灭人心,人何以堪!
9.见“斜晖”仍然“独倚望江楼”,心有不甘,情有不弃;
10.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无情物,思妇眼中脉脉悠悠,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
11.斜阳脉脉含情无语,江水悠悠着意流去,有了温度,有了血肉,有了感情;
12.连续画面的填补: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简而言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本身具有言简义丰,含蓄精致的特点,在诗歌的鉴赏阅读中,需要从想象角度,拓展诗歌的意境,需要从逻辑角度,填补诗歌事件关联;需要从形象角度,清晰诗歌形象塑造,从文字的有限所指激发、容纳进无限的能指,进而把握语言的多重意义、别样的意蕴,提高阅读效能和对文字细微、敏感的感觉,这才是对文字表达本质的回归。
(作者单位:盐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