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世界中的踽踽独行

2015-09-10许夏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8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自学课外

许夏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更加强调个体对于知识的感悟而非理解。而感悟恰恰是孤独的,是旁人所无可替代的,是以在语文课堂上更需要强调自学的重要性,每一个自学者都是在踽踽独行。然而自学同教师的指导又并非完全对立互不相融,高中语文学习强调了教师的随时指导与启发,指导与启发给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效果远大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即已经开始借鉴自美国兴趣的自学辅导教育法,力图在学生完全自学与教师一讲到底之间取一个折衷的路径,避免陷入两边的极端谬误区间。有教师参与的折衷主义手段,正是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境界及出路,是使学生踽踽独行时不致于迷失方向的良好方法,在此方法下,教师逐步放手,增加学生的行走空间,方能达到自学指导的最佳状态。

一、非智力因素是教师关注的培养重点

有学者曾经提出: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非智力因素,正是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能力要素。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兴趣、情感、意志等会促进认知能力的向前发展,而且也会深刻地影响到语文自学效果及长远的自学能力,它们是奠定能力的基础而非能力本身。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更应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因为这方面的培养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所难以做好的。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读书若想取得成就,同立志、精神、毅力等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他说:“居敬持志”与“着紧用力”是读书的有效方法,其中“居敬”意为精神专一,“持志”意为志向坚定,也就是要抓紧一切时间振作精神读书,避免读书过程中的疲沓与松散。朱熹甚至说:“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放缓。”将读书时的非智力因素应用看作如同救火、治病那样急切与不可或缺。清朝的学者彭端淑说:“聪而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昏而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为学一首示子侄》)其意同样强调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际上要大于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凸现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价值,同样也给自学能力培养开辟了崭新的境界,那就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其辅,情趣、意志的培养是其主;主强则辅自强,主弱则辅亦弱。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一定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置于主要位置,首先关注语文自学意识及自学兴趣的养成,并在此前提下做好意志与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因素逐渐积淀成一种学习品格,为知识习得与能力增长提供扎实的基础与良好的辅弼功能。

二、自学自主性是课堂环境的实施关键

(一)自学环境提供是教师的任务

教师应当主动转换角色,给学生提供尽量宽松、愉悦的自主学习环境,以便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加畅快表达。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即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处理好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关系。作为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基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取得与进步则不是单纯依靠自学所能完成的。要达到进步的目标,教师需要积极转换角色,彻底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既要避免教师对学生的放任自流,也要避免重新落入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为了达到这一折衷目标,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预习方法。

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即可先给学生预留一段固定时间,让学生接受预习任务,任务内容总共可以有三项: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沁园春·长沙》一诗采取什么样的朗读节奏更加合适。2.学生独立完成本诗的背诵与默写要求。3.学生分组在网上寻找可以与本诗意境相匹配的优美画面。三个预习任务(也就是自学环境下的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学生任务作品,并和全体学生共同分析任务成果。在点评与分析时,教师可以再次强调《沁园春·长沙》一诗中的重点与难点,并辅助以必要的巩固练习,教学即可宣告完成。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依靠自学的形式了解了《沁园春·长沙》一诗的节奏特点,同时让具体的意境同诗歌作者的理想意境合而为一,增强了思考能力,也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进步,教师也就顺利达到了自学环境提供的目标。

(二)自学兴趣增长是学生的目标

在所有的非智力因素中,自主性始终是学生自学能力增长与自学效果显现的关键诱因,而自主性中的兴趣增长意义则尤显突出。应当说兴趣对学生的自学效率会产生相对直接的影响:学生兴趣越浓厚,自学就越能取得更高成效。所以教师需要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并把兴趣养成置于总的课堂教学目标之内。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有很多教师觉得为难,虽然这篇文章的文字浅近,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纯描写的文字过多,学生不容易找到兴趣点,历来学习效果都不太好。教师要独辟蹊径,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比如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实际上数十年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有些学者认为该文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点,而另有些学者则认为该文纯是写景状物,与政治毫无关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之前可以把不同学者的观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认知。比较主要针对两个观点,观点一强调了《荷塘月色》与革命性间的关系,认为文章表现出了作者身处革命低潮时,内心充满了冲突和矛盾,因而对现实的不满溢于言表。观点二强调了《荷塘月色》对心理的描述,认为文章表现出了作者的孤独情结及对自由的无限追求态度。两种观点分歧较大,但是均言之成理。教师把这两种观点提供给学生以后,接下来便是学生的自学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进行思考,并写出以之为中心的读后感。无论学生倾向于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则仅负责对读后感的层次进行梳理,带动学生向文章更深层次前行。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彰显出来。

三、课内到课外是自主学习的良好出路

学生自学的最佳境界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彰显,而更广阔的出路则是让自学从课内走向课外。若想达到自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的目标,应当经过三个层次的训练。

(一)从无知无能到有知有能

首先应当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自学能力是学生用以实现高效自学的良好工具,也是用来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的技能。而语文自学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我努力的共同创建下逐步形成。学生实现从无知无能到有知有能,也就是要逐步掌握下述能力:自主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主动思考题目内涵的能力、按照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创作思路的能力、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的能力、模仿与借鉴教材文本的能力等。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皆需要教师加以悉心指导,才能让学生从受教师、教材、课堂约束慢慢走向学习的自主、自由、自在。

(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质疑

学生在接受自学能力培养时,基本上是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自学技能,有时会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生冲突。若想使冲突变得越来越少,则学生必须学会主动质疑,在质疑中取得自学能力的真正突破,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疑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即可提出问题:林黛玉进入贾府时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难度并不大,学生联系前后文即可以得到解决,可是正因为有了这个问题,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会想到林黛玉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发生是出于什么心理,从而有利于自主阅读的顺利完成。此时教师应当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质疑均表示出足够的尊重,相信他们既能主动提出质疑,也都主动解决质疑,树立起学生的自学信心,从而让学生的自学走向更宽阔之路。

(三)从局促一隅到广阔天地

无论是智力还是非智力因素,如果局限在某个狭小的范围之内,是难以发挥其巨大潜力的。课堂之外天地更宽,而教材所举也仅仅是个例子,师法天地万物,吸取八方六合才是古今做大学问者的共性。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的自学创造广泛吸取与融会贯通的环境,让学生的自学不再仅仅局促在课堂与教材一隅。首先教师需按照课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给学生推荐与教材有关的读物,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为学生提供《红楼梦》中的其他精彩片段;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带领学生接触毛泽东当时所处的中国历史环境等。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有一定的目标性与方向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课内所接触到的自学方法主动应用到课外,让课外和课外达到无缝对接。

语文知识浩瀚无垠,只是借助教师所讲显然无法全面增加学生的知识总量,所以教师应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为目标,从而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学生的学习框架束缚。古语说:“有境则有法,有法则有识”,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科的自学能力,一定要注意使学生置于何种自学境界,以及自学的出路在哪里,只有如此,方能在不迷失方向的前提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阴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自学课外
荷塘月色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取经之路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