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5-09-10陈建忠
陈建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一条中提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此,我以《暮江吟》一诗的教学为例,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读好诗韵,感受美
古诗文字凝练,音韵和谐,节奏优美。我在学生扫清朗读障碍后,便着重引导学生读好诗韵,使学生从整体上感悟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之美。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声,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我提醒学生,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将平仄声读正确,如“铺”字是平声,如果读成仄声,就会损伤音节和谐的效果。其次,我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暮江吟》一诗中的韵脚有:“中”“红”“弓”,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个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韵味。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我又提醒学生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还要讲究朗读的停顿和语调,以表现古诗的音韵、节奏之美。
二、自主探究,理解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地练读,学生对诗意已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提出:“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学生提出了“铺”“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等词句。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悟、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呢?我没有立刻请其他会的同学帮助解释,而是提供给学生几种方法:①联系前后诗句理角②查字典理解③同桌讨论;④走下座位向其他人请教。让学生任选一种自认为合理、高效的方法去探究诗意。一时间课堂中热闹起来,讨论声、跑上跑下请教声不绝于耳。更有趣的是有些学生围住了前面几排听课的老师问个不停,使得听课的老师也不得不站起,看一看诗句,想一想诗意来参与学生的讨论。汇报时,我让刚才提问的几名同学说说:“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吗?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的?”这时又一次小手如林,有说查字典的,有说联系上下诗句的,也有说是向他人请教的。至此,我再让学生说诗意,学生便能水到渠成,娓娓道来……
这样打破了墨守成规的课堂教学组织,把“串讲式”教学改为“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自主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学生也充分运用了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拓展了自主学习的渠道,真正理解并感受了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之美。
三、动手实践,创造美
人情入境是诗歌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学生读好诗韵、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
《暮江吟》是白居易厌倦于朝廷而离开朝廷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作,诗中除描绘了一幅恬静的画面外,也表达了诗人自求外任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因此,这节课最后一个环节便是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尝试,创造性地为本诗配上插图,并扮演诗人角色,对图吟诵本诗。顿时,伴随着一曲《秋湖月夜》悠扬的笛声,学生或凝神静思,或铺纸挥笔;或单独创作,或合作描绘……一幅幅恬静的“秋湖夕照”图、“月下露珠”图的轮廓在他们的笔下渐渐清晰。有的同学甚至画上了调皮的南飞雁正在和露着笑脸的月亮嬉戏,成群的露珠在花下正做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会儿,又见一个个“白居易”或摇头晃脑,或轻抚“胡须”,在轻音乐的伴奏声中,对照画面作动情的吟诵……至此,教室里无处不弥漫着美的气息,学生共同谱写了一曲美的乐章。
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从理解字词开始串讲,没有以背诵、默写古诗结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美的对话,并达到了入情入境的古诗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