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孩子心中那盏灯
2015-09-10李卉
李卉
李昕晢有两个孩子,女儿14岁,在美国念书;儿子9岁,李昕晢为他选了北京本地学校。
在工作日,李昕晢忙得几乎看不见孩子,但到周末,她会把时间全部留给孩子。作为母亲,李昕晢认为陪伴的意义在于“要点亮孩子心中那一盏灯”“在精神层面,让他们迸发一些火花,这才是质量。”
作为百度首席财务官,李昕晢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她每天都很繁忙,常常早上8点出门,晚上9点还在办公室。“工作日,我几乎看不见孩子。”但是作为母亲,李昕晢把工作日和周末分得异常清楚,“周末全部属于我的孩子。我会陪儿子去游泳、拉小提琴,也会在线与女儿通话。”
对女儿和儿子,李昕晢因人而异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她说:“关键是提供一个环境,让他们在其中蓬勃成长。就像我的儿女截然不同。如果把我儿子放在一个特别宽松的环境里面,他就会整天没脑子地一样玩,结果会是什么也学不到;而我女儿,若是被放到一个非常严格的地方,准会被管死。”
她认为儿子年纪尚幼,相对来说对事物并无太多主张,而且男生都很调皮,要尽量让他明白纪律的重要性。所以,李昕晢为他选择了北京本地学校。“因为我觉得学中文很重要,而且国内小学的基础教育很扎实。”
但是对于女儿,她的教育方案全然不同,因为女儿个性独特,非常具有创造性—“我女儿不喜欢各种束缚,具备独立的人格。”李昕晢会多给她一些独立空间。一天,女儿突然说她长大想当诗人。李昕晢也表示很赞同:“事实上,无论孩子如何选择,我都会支持。”
曾在美国、加拿大游历和工作过的李昕晢,在教育方式上并不特别执着于东方或者西方。
“这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她说,“我认为小孩的成长中,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和自信心。如果拥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那么他就会在漫长的人生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并为之付出,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的教育,我认为一定要保持小孩的好奇心,要鼓励他们提问题、全方位思考。自信心在我看来,更是一种意志力的锻炼。一个人有足够的自信就会攻克诸多困难,就不会轻言放弃。”她说。
有一天,儿子问:“手枪是谁发明的?”李昕晢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于是,她回答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首先,她和孩子一起上网搜索。
当知道是一个德国人发明了手枪之后,李昕晢便把这个长长的故事,分拆开来讲给儿子听—其中包括手枪是在什么前提下发明的,作用如何……“他提出一个问题,做妈妈的就要好好面对。让他在故事里,吸收足够多的东西。”李昕晢愿意和儿子一起去联想。
每一个周末,李昕晢都会陪孩子一遍遍看儿童动画。“成年人的电影我可能所知不多,但是孩子的动画片我全都滚瓜烂熟。”
李昕晢对自己的要求也多少透射出其强大的职业气场。“效率是第一位的,做妈妈也是如此。”当孩子脱离了24小时的看护期,她认为:“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算不上是有效陪伴。做妈妈,就是要点亮孩子心中那一盏灯。精神上的指导和相伴更为重要,如果你在精神层面上,让他迸发出一些火花,让他升华了,孩子会永远记得这种有质量的陪伴。”
李昕晢的女儿,远在大洋彼岸,她当然也希望妈妈陪伴。但李昕晢告诉她:“每一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今天是在过我的生活,你长大了以后也会过你的生活。不管多远,妈妈始终爱你。”
“当孩子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后,她会成长得很好。”李昕晢说,“当孩子知道你是爱她的,她的心就会很安定,而且她会让你走,因为她知道你会回来。”
在家里,李昕晢对两个孩子都很宽松。儿子想长大以后去当考古学家,想去“探险”。
李昕晢同样非常支持:“我对他说,妈妈很理解,因为我就是过来人,每个人都要有梦想。”
但是接下来,她就会引导他:“既然你想要做这样的工作,你现在就需要开始做什么样的准备啊?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啊?”
虽然形式上宽松,但李昕晢在本质上对两个孩子要求甚为独特。“在学校,儿子比较散漫,总是坐不直。老师找过我说‘这破坏了班级纪律’。”
回家后,李昕晢问儿子课堂上的内容你听懂没有,儿子觉得自己都懂了。接下来,李昕晢告诉他:“妈妈告诉你几件事情—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知识、交朋友,这个目的达到了,就是最主要的。上课你没有坐直,虽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但你因为不遵守纪律而影响到了别人,这就不对了。”
对于一个孩子,李昕晢认为不可能让他方方面面完美,她不愿意孩子成为一个面面俱到的小大人:“一是没必要,二是如果提出太多要求,他会不知道重点在哪里。”
她更愿意在一百件事情里,让孩子挑出一两件最重要的来完成:“其实,未来的人生里,我们也会遇见很多纷繁复杂的局面,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的平衡,你都得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李昕晢希望给孩子一个愉快、健康的成长环境。如果有比较轻松的出差机会,她也会带孩子一起去。“不要制造紧张气氛,给自己无形的压力。只要他们快乐、善良,我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