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用点染之法 扮靓人物形象

2015-09-10姚志良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9期
关键词:父爱人物形象记叙文

姚志良

执教初中语文多年,笔者认为学生的记叙文最突出的问题是所写的人物大多缺少鲜活的生命力,读者很难契入他们的心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学生点染人物技能的欠缺是重要原因。

点染,本指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是画家挥笔作画的手法,后被许多诗人借鉴到诗词创作中。例如,在耳熟能详的柳永作品《雨霖铃》里以“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为“点”,总体描述离别之冷落;继而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染,使孤冷之意生动呈现,词人形象也因之丰满。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也是点染法的典范。事实上,这种手法也可移用到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中,可为人物形象的有效刻画服务。

本文就以学生习作《我的父亲》为例,移用点染之法,扮靓人物形象,浅谈记叙文写作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策略方法。

一是前“点”后“染”式。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先总结所记人物的总体特征,然后运用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染”。例如,以“我的父亲”为题,可以先从总体上“点”一下:“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位虽清贫却未忘忧国的读书人。”这个“点”就从总体上交代了父亲矛盾而统一的个性,让读者对他生发一种笼统感受,并进而萌生阅读下文的兴趣。进入下文,写作者就可以尽情施展渲染之法。可以先铺陈自己家里生活的困窘情况,极力写父亲为了家里的生计四处奔波,继而写他喜好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史诗,关心周围百姓和国家时事,用别人难以理解的言行践行着一个普通百姓对忧国忧民情怀的坚守。也可以将父亲的位卑与未敢忘忧国融合,将其在面对洪涝灾害之时的忧国爱民情怀,附着于简陋的衣着、写满沧桑的脸庞和为民忧心的言行。总之,只要围绕“点”出的重点,从不同角度去“染”即可。

二是前“染”后“点”式。现实写作中,小学生多采用先“点”后“染”式。而到了初中阶段,随着学生认知对象的增多以及思维能力的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方式,开始求异。于是,前“染”后“点”式应运而生。从行文结构上看,学生可以在文章开始之时引入写作话题,造就更加朦胧的效果。依然以“我的父亲”为题,开头部分可以这样写:“人们都说父爱如山,可是我对父亲的感觉却全然不同。”这里并未清晰“点”出父亲显著而突出的个性品质,但这个开头恰恰也因此而产生奇效:这位父亲的爱与众不同,但是怎样的不同,作者并未急于表现出来,这样就将读者的注意力很好地吸引过来,进而促发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下文。在此背景下,接着可以尽情施展“染”的身手,使读者对“我的父亲”渐渐产生清晰认识。作者可以分层叙写父亲的几件事,第一件事写父亲在我春游之前为我做好各种准备,然后交代我的感受——太婆婆妈妈的;第二件事写我患上流行性感冒之后对我的嘘寒问暖,继而写我的反感——太啰嗦了;第三件事写我参加作文竞赛时对我的反复叮嘱,招致我的不耐烦——太自以为是了……文章结尾部分写作者在母亲的点化下,对抱病在床的父亲重新认识,顿悟这么多年来他对我施予的始终如一的父爱,原来我一直生活在如山的父爱中。于是,在对父爱认知的偏离与回归的冲突及化解中,作者将“染”发挥到极致,步步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通过“点”的方式使读者恍然大悟。可以讲,这种方式取得的审美效果较之前一种要好,具有更强的心理冲击力。

三是轻“点”多“染”重“点”式。这种方式较之前两种显得更加复杂,因为从整体结构上看,文章内容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合的回路。写这样的记叙文首先要拿捏好开头部分“点”的尺度,这种“点”只能是轻度的,甚至是模糊的。仍以“我的父亲”为例,轻“点”式的开头可以这样操作:“岁月更续,不知不觉中,父亲已经陪伴我走过13个年头。一路走来,我稚嫩的脚印旁总是伴以坚实的脚步。”这个开头内蕴了父亲对我成长的帮助,确实起到了“点”的作用,但这个“点”显然还比较笼统而模糊,只是点明了本文的大致记叙方向和价值取向。不过,它也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在随后的“染”中,作者需要寻求和组织二三件经典事例,不过这几个事件需要有层次感。例如,作者可以这样组织事件:我参加比赛获奖,父亲与我一起快乐,分享我的喜悦;我与朋友关系出现裂痕,父亲体谅我的痛苦,用自己的交友事例为我化解交友危机提供指导,帮我走出交友事件阴影。经过这两个层级的“染”,读者能自然形成对父亲的直观认识:无论是在快乐之时,还是在痛苦之时,父亲一直在我身边。于是,结尾的“点”就水到渠成:“天有阴晴,人有喜悲。不管人生历程如何,总有你相伴,感谢有你一一与我忧乐同行的父亲!”这样的结尾先用“天有阴晴,人有喜悲”起兴,继而直奔主旨——对父亲的赞美与感激,起到了重“点”之效果,使读者随之情感升华。

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对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不少教师教学生模仿现成的人物描写片断。这么做,固然可以增加学生的认识,但是从习作实际来看,更多的是生硬的模仿。教给学生方法吧,这比现成的片断描写好,点染之法不失为一剂良方。不过,在具体运用中还需注意两点。

一是用活“染”的手法。冰心在《观舞记》中讲:“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点染出她们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这里透露出“染”的一个重要原则——围绕中心,教给我们“染”的有效方式——由表及里,由外在的肖像到内在的思想。写作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为人物多层级地“染”色,更要注意“染”出神韵,例如写眼睛。

二是追求“点”的精彩。不少学生在习作中也运用了“点”的手法,但往往比较简洁,无法起到激趣、统领全文的作用。例如,写《我的父亲》以“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既严谨又严肃的人”开头,虽然简洁,但少有内蕴,不耐读。这就要求学生从文章中心表达和读者的审美接受两个层面出发,巧选“点”的素材,组织“点”的语句,力争写出佳句、佳作。

记叙文写作需要学生真切感悟生活、揣摩人生。唯有如此,描写的人物才不俗套,有高度。学生还需善于学习和借鉴好的技法,写出的人物才有灵性、与众不同。“点染”之法无疑是个好技巧,它已被许多学生接受和运用,扮靓了习作中意欲描写的人物形象。

(作者单位:无锡市清名桥中学)

猜你喜欢

父爱人物形象记叙文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父爱在哪里?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沉默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