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2015-09-10熊文斌
熊文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形态,要想适应这一潮流,就必须进行大胆革新。时代需要教育,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唯有如此,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为社会提供人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加入改革的洪流中,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语文老师,我就中学语文教学,结合实践,谈谈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情感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一些教师总喜欢冷静地、机械呆板地将课文分解,而忽略了课文原有的整体情感,中国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体验。与外国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知识性强,但感情贫弱,几乎没有人生情感体验,苍白得很,缺乏个性,因为情感是个性的显著特征。
有些语文教师对生活缺乏热情,缺乏生活情调。其本身味同嚼蜡,试问,他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吗?上课时,过于严峻,冷静;教法过于死板,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他们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苟言笑,怕使课堂不严肃,有失老师的尊严;他们一定要和学生保持距离。在他们看来,语文课是为了传播知识,而并非情感的交流。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我不赞同,我觉得学生需要的不是冰冷的学究,而是有着浓烈生活气息和强烈情感的诗人。
比如,同样是教《春》这篇课文。有些老师就将它进行解剖式的教学:呆板着脸孔,严肃认真,先介绍作者,再分段,概括段意,最后归结中心思想,然后具体分析,将课文分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具体向学生分析描写春的技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曾得到过高度评价:说条理清楚,分析透彻。我却不以为然,一篇绝好的文章只能让学生尝到一点写作的技巧,实在可惜,这种抽象的技巧,学生是否就真的掌握好了,也不得而知。至于春的美丽,以及作者对春的情感,学生就无从体验了。这叫舍本逐末,偏离了素质教育审美的教育方向。
好的老师应该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合乎人性的情感体验。当他教《春》的时候,他能先心生感动,感触到春的美丽,激发出对春的热爱,而且能将这种情感在内心变得强烈突出,有一种一吞为快的冲动。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表情,尽情地宣泄出来,让学生能进入情境,真切地感触到春的美丽与动人,从而产生对春的热爱。将这份爱延伸,他们将对生活充满热爱。我认为这才是语文教学所要的结果,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哪里还有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语文老师都应有点诗人的气质,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人文关怀
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都处于一个思想躁动、飘摇的阶段,他们的人生之帆刚刚拉起,面对复杂的人生,犹如面对无边可想的大海,难免产生恐惧孤独,内心寂寞。而且因每个学生的不同,其表现不同。中国的语文课本千篇一律,语文有时不合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无法应合初中生的心理变化。此时,语文老师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弥补课本的不足,又能适应初中生的要求,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与感悟,用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的表现方式,将它们表现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找到安慰与鼓励,产生强大的动力,坦然面对人生。
比如,我教《小溪流的歌》时,就渗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我把小溪流的成长过程引申为人生的四个阶段,是人生的自我超越过程,而要想超越自我,就必须努力奋斗使自己在一个高度,只有“会当临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学生听了这些虽然不算很懂,但起码能有一些人生感悟。事實上,这堂课也还好,学生都很激动。
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挫折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怎样面对,苏轼以切实的人生体验、豁达的心胸向我们诠释了人生的真谛。讲课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塑造乐观的品性、博大的胸怀。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都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如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坚毅,陶渊明的高洁,辛弃疾的悲怆,等等,这些都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所以,我们应该使教学真正体现出对学生丰厚的人文关怀。
三、革新传统教育手段,注重教学创新
传统的教育方法,如黑板、粉笔、一本书,这样的形式太落后,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多媒体固然好,但在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学会创造条件,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手段,寻找活生生的教学道具,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这些都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比如,讲《挖荠菜》,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荠菜是什么样的,这就妨碍了学生的感知,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将一根活的、真的荠菜拿到课堂上来,介绍荠菜的生理特性,这种真实的感受,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再比如,我向学生阐述文化的两面性时,就用了一个鱼缸,且买了两条金鱼。我先讲鱼缸对于金鱼的作用,没有鱼缸金鱼会死去。但同时,正是鱼缸限制了金鱼的活动,使鱼的生存分为两个世界,再将文化比做鱼缸,人类比做鱼,这样学生就能形象地接受抽象的道理。
另外,学生本身也可以成为教学道具,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是一个个生活的个体,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能让其他学生产生共鸣。
总之,教育改革与创新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