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消亡论”刍议

2015-09-10刘华

新闻世界 2015年1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理论

刘华

【摘要】新媒介环境媒介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中,“报纸消亡论”被提出并一度甚嚣尘上。本文以媒介“小生境”理论为视角,结合“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启示,考量报纸的发展前景,认为报纸符合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且在进化实践中不断吸收新媒介技术能量继续推进报纸“碎片化”阅读,不会消亡。

【关键词】报纸消亡论“小生境”理论“碎片化”阅读

随着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的普及使用,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的新媒介环境中。新媒介环境指在以数字技术为基本特征的新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类所面临并置身其中的一种崭新的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介”这个概念是相对的,从媒介进化的角度来看,新旧交替是媒介进化的规律,相对于报纸而言,广播电视就是新媒介;相对于广播电视而言,互联网、手机就是新媒介。面对着媒介发展史上种种相对而言的新旧媒介的交替和演变,学者们开始思考媒介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于是,某些传统媒介的命运受到了关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忧思。正是在这种新媒介环境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报纸消亡论”被频频提出并甚嚣尘上。

一、有关“报纸消亡论”的两种观点

“报纸消亡论”是近年来在我国报业广泛传播的一个论点。围绕这一论点,纷争很多,主要存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以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为代表,2005年7月,迈耶提出了“报纸消亡论”,并预测道: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于零。①

这个观点很快就引起了传媒业界、学界的关注。日本学者歌川令三在《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指出,报纸消亡的日子是2030年。②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发表了同样看法,并预测报纸消亡的时间,如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教授认为“在2030年到2035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药”。③并在2011年底受邀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做新闻传播前沿讲座时,再次提到这一观点,并指出在未来报纸消亡这件事将是“事实胜于一切”的证明。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引起关注和争议。“报纸消亡论”也是如此,在获得很多赞同观点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相左的意见。如美国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在《在数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文中,对报纸将要消亡的观点提出了异议。④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也认为,美国学者的“报纸消亡论”提出的依据是不科学的。从一些传统大报,比如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报、华尔街日报等的发展现状来看,报纸并没有任何消亡的迹象。⑤

二、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观照下的报纸消亡论

报纸究竟是否会消亡?答案在哪里?媒介兴盛和消亡的规律是什么?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指导。在“报纸消亡论”的纷争面前,用莱文森的媒介“小生境”理论分析报纸的发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符合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规律的报纸,不会消亡。

莱文森是媒介环境学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在其《莱文森精粹》一书中提出了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小生境,指的是人类大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即小的生态环境。媒介的生存进化“小生境原理”显示,媒介倾向于复制前技术世界中的传播模式。媒介和前技术传播模式里的某种小生境对应时,就能够存活。⑥这样存在下来的媒介,被称之为找到了它的人类“小生境”的媒介。

对此,莱文森以广播与默片、黑白照与彩照、静照和抓拍等为例加以解释。比如在他看来,在前技术世界里,有听觉而无视觉的传播模式较之于有视觉而无听觉的传播模式,更符合人的生理需求,广播媒介由于接近于前一种传播模式,因此得以生存,而默片则不得不淡出历史舞台。⑦“小生境”的原理告诉我们,某种媒介和前技术世界传播模式里的某一个要素能够相符合,相对应,这个媒介就能够存活。而报纸符合前技术时代的人类阅读习惯,正是一种符合前技术世界传播模式的媒介。因为人类在前技术时代的真实环境中,习惯于眼睛看事物时,口默不作声,不做语言的表述,即使同时伴有大脑的运作。可以说,从有人类存在开始,人类就习惯了只看不说的生存状态。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一直习惯处于这种传播模式所有的生存状态中,所以后来人们就有了创造和欣赏壁画和看早期文字的习惯。如在尼罗河西岸大沙漠上的古埃及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的金字塔群中,以及地下的坟墓等,有展示人们生产劳动等的象形文字和壁画,内容如牧民驱赶牛过河。⑧看这些画面的时候,牛群嘶叫的场面,仿佛就在脑海中。这些早期的文字和画面就是通过人的视觉来传递信息,没有诉诸声音的语言表述,只有图案的解释和演绎。报纸亦是由图画和语言组成,人们看报纸的传播模式是符合人类小生境的,所以报纸这种媒介能抗拒被淘汰的命运,可以存活下去。

三、碎片化阅读的启示

“碎片化”在社会学领域意味着“传统的社会关系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等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等的瓦解,代之以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⑨在傳播学理论中,碎片化阅读可以理解为在当前传播语境中,媒介的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间上的零散和信息量的片段化。手机的出现,使碎片化阅读进一步根植于受众中,可以说,新媒介环境中,受众以“碎片化”的时间来享受“碎片化”了的阅读。所以,有观点担心手机的碎片化阅读,会否引起报纸受众的减少,进而加速报纸的消亡。因为,至少从表面上看,报纸的信息相对深入和全面,在时间和阅读方式方面的优势不如手机。

笔者认为,碎片阅读并不能推进报纸读者的减少和报纸的走向衰亡。因为碎片化阅读只代表一种媒介进化方向,碎片化这种媒介阅读方式的发展,只是媒介进化风云变幻的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也是媒介进化中的阶段性前进和进步。正如生物的进化发展过程一样,报纸也将经历不断的进化过程,向更完美、人性化、适应受众需要的方向发展,而且,对报纸而言,碎片化并非是完全新鲜的事物,报纸本身就有碎片化的本质存在。报纸的这种碎片化本质和报纸继续进化以完善自己的表现有如下两点:

其一,传统报纸的栏目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阅读,并不意味着信息内容意义上的不能独立,碎片化阅读中,单一的信息在意义上仍然是完整的,只是内容被切分为小、更小、或者最小的单元。从这个角度看,报纸从诞生起,就以分门别类的不同主题栏目为传播模式,已经在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存在着。只是相比较当今手机的碎片化而言,不够碎而已。报纸如果将信息继续切分,就能使碎片化阅读方面的优势得到加强。

以笔者所在的团结报为例,来说明报纸是可以适应新媒介环境,加强“碎片化”带来的变化。团结报是民革中央主办,8个民主党派唯一的一份参政党中央级党报。经过55年的发展,团结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栏目,比如对台报道的栏目《爱国一家亲》,茶馆和文史栏目,都已经在读者心目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但在生活节奏加快、阅读“碎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留住老读者,招揽新读者,一个根本的策略就是改变,继续给读者提供更碎片化的阅读选择,也就是说让“碎片”更碎。可以说,内容碎片化,就是要服务于读者需要的碎片化,也就是要将受众定位碎片化、小众化。所以,团结报在版面和栏目上,进一步的分类、细化,生产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内容,体现小众化、个性化服务,对接读者的某一方面需求。2009年7月,团结报成功改扩版,版面碎片化分割定位更准确,特色更鲜明。其中《文史周刊》在前身文史长廊基础上,继续巩固在广大读者中的品牌知名度,扩版后内容更精要,对内容进行更细的意义单元切分;《文化周刊》博采群言,内容精要,并保持了不俗的文化品位和愉悦的阅读体验,成为吸引广大读者的品牌。这些加大碎片化力度的栏目,读者可以各取所需,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完成自己的阅读之旅。

其二,传统纸质报纸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吸收新媒介技术能量,网络版和手机版报纸和着时代的浪潮应然而生。上文谈到了报纸将信息单元继续切分,以增强碎片化优势,在此基础上,加之传统报纸采用电子传播,将新媒介能量吸收进来,就能使碎片化阅读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传统报纸对这一点已深有体会,对新媒介技术运用的认识也日益深刻,方法亦日益多样化。采用新媒介技术发展报纸的碎片化阅读,既是报纸吸收新媒介技术能量的应对之策,更是未来的发展之举。如南方周末报系将把手机看报纸这种新技术能量融合在自己的进化发展中,以手机电子传播碎片化阅读的优势聚合南方周末报系“一报两刊”的优势内容制作能力,传递时政、文化等最具价值的报道;还如,团结报亦在探索全媒体建设之路,争取吸收新媒介技术的能量来加强碎片化阅读优势。

总之,把握新媒介时代的大动脉,明晰媒介进化的发展规律,就不用担心新媒介带来的危机,而且,南方周末、团结报也已经用自己的发展实践在证明着报纸的生存能力。未来报纸将要做的事情之一是继续将碎片化阅读融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以碎片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成长。报纸需要在自己媒介生命的进化中,紧随时代融入新技术的新能量,变得更灵活、更有竞争力,以适应新的角色和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①王君超,《如何解读和应对“报纸消亡论”》[J].《新闻与写作》,2009(1)

②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3

③刘建明,《报纸消亡与媒介市场激变》[M].《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6

④Bill Keller:Not DeadYet:The Newspaper in theDays of Digital Anarchy.

⑤周鴻铎,《评“报纸消亡论”》[J].《广告大观》,2006(1)

⑥梁颐,《论广播未来的命运与收音机的变化——以媒介环境学家莱文森的媒介进化原理为视角》[J].《中国广播》,2014(1)

⑦张宝、严小芳,《媒介融合与人的多媒体特性》[J].《新闻爱好者》,2010(9)

⑧朱一飞,《古埃及法老陵墓上的象形文字和壁画》[J].《阿拉伯世界》,1984(3)

⑨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2006(5)

(作者:民革中央机关报《团结报》社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