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15-09-10戈一美
戈一美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作为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更是一门灵动的艺术,教与学都需要极强的悟性。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过于僵化的程式禁锢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不自省,只注重眼前功效而不谋求长远发展。反思其根源,师生各有重负,不能不促发社会深层关怀。作者于实践中总结了三点做法:学会阅读,以“读”养写;学会欣赏,以“赏”促写;学会自评,以“评”提写,以期学生思维灵动,缔造作文的春天。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忧思 现状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作文,不独为了高考,更为了信息社会高效率和高品质地生活。作文教学便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重任,但从现实看来,语文教育似乎不堪承受如许之重,口诛笔伐纷至沓来。这种劳而无效、无功的结果令人悲叹之余,更激励人反思往者,并深谋来者。
一、一节公开课引起的忧思
前不久听了一位市级名师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议论文中事例分析方法指导》。老师苦心孤诣归纳出几种分析方法,甚至给出标志性词语,让学生填空。如此,学生们有规可循,直至课后还沾沾自喜,如获至宝。
我无意评论课的优劣,只是在思考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问题化了是什么?有学生说是水,有学生说是云,还有的说是花朵……唯有一学生说是春天。刹那间,让人仿佛已置身春天的境界,妙不可言,一语点亮了明眸。
反观作文教学,适当的方法指导固然必要,可是如果连词语都要提示,那么这已不是点拨式教学,而沦为对思维的禁锢。一朝僵化则千篇一律,那时还能出现像“春天”这样的答案吗?教学若仅仅为了应试,则素质教育何时才能起步?新课改的方舟何时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教育不应如此功利,我们更不应做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二、两种现状促发的关怀
作文教学中存在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给一个作文题目,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挖空心思做出一篇所谓“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可是,当今的中学生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去哪里找生活的素材,如何获得写作的激情?教师需要悉心地指导和认真地批阅。作文指导,包括训练体系的确定和作文前的指导。现在多数作文训练非常盲目,没有找到一个合适有效的作文训练体系,每次上作文课之前,急急忙忙随便想个题目就让学生写,甚至有些作文题目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这样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抓耳挠腮,老师看着学生习作愁眉苦脸。每次习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导,如何指导才有良好的效果,是令很多语文同仁伤透脑筋的问题。
如此匆促而又无奈地作文后又面临批改。有时一句精妙的评语,就使学生豁然开朗;有时一处恰当的改动,就会在学生心里激起涟漪。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也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现实中这是一项大大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
三、三点实践总结的“学会”
基于这两种现状关怀,为了避免写作成为一种“绝望的反抗”,笔者基于多年实践总结如下三点:
学会阅读,以“读”养“写”。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阅读是基础,是吸收;写作是实践,是运用。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就无从获得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作文就更缺少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要达到一定的量,还要对材料通透。阅读的终极目标若只是理解,而无意于从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则势必造成阅读与写作脱节。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向着阅读—理解—欣赏——借鉴的科学阅读的过程发展。例如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和遣词造句的技巧;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时常翻看,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写作时就能自然用上,达到汲取阅读中的精华丰富写作技法的目的。
学会欣赏,以“赏”促“写”。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自然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阅读中,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文章,其身必有真善美的情怀,对生活乐观相待,即获得了无尽的写作灵感,无处不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一篇习作,即便最平淡,教师作为评阅者若能寻觅到闪光点,再用精妙的语言将这欣赏的态度不拘一格地表达出来,则势必给学生铭心的记忆直至产生写作的更大动力。
学会自评,以“评”促“写”。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到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学生拿到被教师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丢在一边,至于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自己在这次作文评改中有哪些收获,无人问津。这种精批细改的方法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评改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积极性逐渐消失,创造性自然泯灭,久而久之,教师越改越烦越累,学生却养成依赖、怠惰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当学生写完初稿以后,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种方法既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思维能力,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没有功利的目的,为读书而读书,毫无顾忌地写作,应当算是一种幸福。唯有给思维以自由的天地和飞翔的羽翼,才会有作文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