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让训练落到实处
2015-09-10邓永红
邓永红
摘 要: 本文主要表述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论述,从而说明学生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离不开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反复模仿、借鉴、应用、修正,形成长效积累,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实现高质量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评价高质量语文课堂成效的核心标准。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会听 能说 品读 善写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说明学生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离不开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反复模仿、借鉴、应用、修正,形成长效积累,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实现高质量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评价高质量语文课堂成效的核心标准。
一、把“听”落到实处
语文课堂,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良好习惯。教师布置听的任务一次性不可过多,同时语言指向性要简明:要求学生怎样听?听什么?从听到的内容中怎样提取关键词?例如:教学《匆匆》一课时,要求学生静心用心听老师范读,听听这课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一内容的?用一到两个关键词表述自己的所听。由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注意时间短,容易转移,这时要让学生听得有愉悦感、有成就感,教师的语言就要富有魅力。例如:“看你们端正的坐姿,就知道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从你的回答中,我知道你听懂了,给你点两个赞!”“你的回答抓住了关键点,那是因为你善于倾听!我欣赏你!”“会听的同学,都是聪明善于学习的孩子!”
在培养良好倾听习惯的同时,设置不同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听词的训练:如在学习《匆匆》一课时,我在学生先读预习后,开始听写词语“空虚、叹息、徘徊、挪移、蒸融、游丝、确乎、茫茫然、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每三个词连报,而且只报一遍。五年级接班时只有少数优生可以跟上,到了六年级下学期,五十二个学生只有三个学习极为困难的学生掉队。
听句的训练:可以是听陈述句等基本句型的训练,也可以是抓住句的修辞特点进行听的训练。如《匆匆》中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个排比句,第一遍听要求学生发现这个句子的修辞特点——每个小分句都是写某种物的荣与枯,去与回。第二遍听后,就要尝试复述。
听段的训练:写人的段,请学生听后用“谁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景的段,让学生用“什么怎么样”说出景物的特点。有中心句的段,要求学生准确地听出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句子。
听篇的训练:每周拿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师读一篇短文两遍,然后让学生回答根据短文设置的两三个问题。同时把竞争的机制引进听篇训练中,看谁听得最准,是冠军;哪个小组听的分数最高,是优胜组。通过竞赛听篇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二、把“说”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流利的表述是与人交流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小觑。
首先,训练学生说的胆量。每天课前开展一分钟“微播”活动。接手新班级第一学期,按开火车的形式每节课课前让学生上台简述自己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事。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由手足无措、紧张害怕到表情自然,信心十足。
其次,训练学生说得有条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设置讲述成语故事、播报新闻、古诗欣赏等环节。第二学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看报听新闻或积累古诗,依旧按开火车的方式上台讲述、播报或评点,时间两到三分钟。每周评出讲述清楚明白者若干,奖励三到五个赞不等,学期末举行抽奖仪式,每十个赞抽一次奖,获得相关奖品,小小的奖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训练学生用适当方式语气发表见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阅读课与口语交际课,创造条件,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如上《匆匆》一课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了这一课,你对时间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你赞成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再如上口语交际课——《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先让学生悉心筹备:反复推敲自己所持的论点,保证它的正确性,接着搜集和掌握足够数量的支持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想想自己的语言是否清晰有逻辑。然后营造氛围:在辩论会开始前,把教室布置成辩论赛场,根据各自的观点分两队。各队思考讨论对方可能切入的角度和内容,预先找出反驳的理由或语句,以备在辩论中及时给予反驳或必要的补充。接着模拟辩论,让学生明确基本程序:开篇立论——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在辩论过程中,组内成员要密切配合,抓住机会,防止出现抢话、抬杠、情绪激动等现象。辩论后及时总结辩论的过程,发现问题,表扬优点,不断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三、把“读”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句中两个“实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读中迁移运用,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训练。
先读:课前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三至五遍,要求读通读流利,圈出生字新词,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但要注意不同文本特征的课文先读的要求要有所侧重:故事类课文先读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概会复述;诗歌类课文先读时注重朗读背诵;记叙类课文先读时要求学生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性课文了解说明的对象、特点及说明方法。
互读:同桌或前后四人小组互读课文,在讨论交流中解决学生“先读”中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则提到全班来探究。如读《匆匆》一课,课文写什么匆匆,作者怎样具体描绘时光匆匆?结尾为什么再次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所有这些归并为一点:“作者运用多种手法细腻刻画时间流逝的踪迹,是为了表达什么?”经过互读探究,学生找到了答案:作者如此具体描绘时光飞逝一去不回是为了表达对时光稍纵即逝的无奈和惋惜,让我们思考该怎样对待匆匆的人生。
研读:抓文中重点句段品读、咀嚼,探索文本的意蕴,用心体会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如读《匆匆》一课时,给足学生时间品读刻画时间流逝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在自己感受深之处写批注,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光转化为种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说明时间和我们形影不离,却又转瞬即逝。
延读: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着眼于课内,更要让学生放眼于课外。如读《匆匆》结束后,要求学生读读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作品,搜集摘录描写时光的古代诗歌两首或关于惜时的名言警句五至六句,口诵心惟。教师要根据不同文本特征的课文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拓展延读,进一步增强学生读的能力。
四、把“写”落到实处
抓好学生的写字。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方面要“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工整”。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每课的生字对学生进行写字训练,从字的间架结构、基本笔画,汉字的运笔的方法开始,耐心地指导学生练习写字,并诵口诀“横平、竖直、折有角、撇捺要伸展、字方块”。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肩平、足安”“一拳、一尺、一寸”,使每个学生尽量达到写每个汉字都规范、端正。除了课堂指导外,更利用下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指导学生习字,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帮助学生端正书写姿势,注重写字质量,提高书写技能。
抓好学生的习作。勤写:诵读文本中的排比句等各种修辞句式后仿写;根据课文的不同构段方式仿写;抓住文中的留白,想象补写;学习不同文本特征的课文进行仿写;抓住课文的情节结构,让学生续写;对古诗进行改写;结合单元主题每两周安排两节课当堂练写。互改互评:学生课堂完成习作后,教师先示范如何改——与习作要求不符的材料换;重复啰唆的地方删;错别字,标点不当,句子不通之处改;不具体处添。评——一处精当的遣词造句,一个贴切的标点符号,与众不同的开头,独具匠心的结尾,新颖独特的构思都值得点赞。然后给学生10-15分钟的时间,同桌互改互评。自改自评:经过一至两学期的互改互评的训练,引导学生把评改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习作教学的理想境界。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扎实训练。周一贯老师在《训练论》中说:“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训练意识,舍此并无他途。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单是知识传授和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低效达到高质量,教师必须坚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天长日久,学生定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宏.在仿写中品悟散文《匆匆》之美.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中),2014.
[2]蒋蓉.现代视角下语文教育的回归——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品德版,2012.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4]黄彩玲.提高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尝试.文学教育:中,2014.
[5]杨再隋.育人为本与时俱进——写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时.小学语文教学,2012.
[6]俞东江.穿越时代的“语文训练观”.小学语文教师,2015.04.
本文系福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CG14-25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