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

2015-09-10刘福城

考试周刊 2015年85期
关键词:生活资源体验生活生活化教学

刘福城

摘 要: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将教学的视野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生活,体验生活。

关键词: 学习语文 体验生活 生活资源 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更加重视。语文新课改非常重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语文教学是母语课程教学,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倡导生活化教学,强调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会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宽广的生活空间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及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现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论述语文生活化教学。

一、运用现实生活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语文学科扎根于现实生活,可以说现实生活是语文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语文学科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学生学习语文,头脑并不是真空的,而是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这些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完全受教材的束缚,而是要将语文教学的视野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符合学科学习规律,让学生找到语文学科学习的源头,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1.传统的报刊书籍。报刊书籍是重要的信息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要抱着教材不放,而是要鼓励学生阅读教材之外的其他课外读物。学校的阅览室要全面向学生开放,提供更丰富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要鼓励家长为学生准备课外读物,如名人传记、名著经典等。闲暇之时拿起书籍既是休闲更是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广泛地读。教师不要做过多的限制,要确保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就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阅读,可以做批注,也可以摘抄精彩语句与段落,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就读书的方法与心得等展开交流。

2.现代的电子媒介。现代社会处于一个通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自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收听、观看与阅读,可以让学生展开评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这样就可以在增加学生信息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与思维能力,这些都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影响,正是课堂上不能完全学到的。

二、构建生活化大课堂,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课堂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宽广的学习平台,构建生活化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与思维,让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技能,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1.观察生活,即让学生认真观察文章中所描述的人与物。文学是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就必须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与物、情与景,这样学生才能透过文字看到本质。某些作品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为久远,抑或是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这样学生就很难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展开独立的思考,要用观察与思考架起生活与文本的桥梁,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阅读水平。

2.再现生活,即让学生在头脑中将文字转换成生活画面。文章以书面文字记载生活画面,传递生活信息,学生学习的过程则是将这些文字还原于生活画面与场景,身临其境,这样才能从中获取直接而主观的感受,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开展角色扮演,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直观地感受生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截取部分对话性强或是情节性强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进入特定的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站在文中角色的位置上在特定的环境下展开思考,才能实现与作者的零距离沟通。将枯燥的文字材料变成生动的语言、真实的场景,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3.体验生活,即引导学生就阅读过程展开充分的交流。学生与作者生活年代、家庭条件不同,自然对于同一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即使是同班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与认知水平,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是很正常的。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不管是阅读还是表演之后,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不同见解与感受,在交流与讨论中碰撞出思维与创新的火花,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更深刻,才能让学生对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不仅是学生认知上的提升,而且是学生情感与生活上的提升与飞跃。

总之,生活即教育,现代语文教学不能割裂与生活的关系,而是要在生活这一宽广而重要的平台上展开语文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有限的课堂中体验生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技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中品味生活.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8.

[2]许广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考试周刊,2012,95.

[3]蒙业文.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新课程:中旬,2015,3.

[4]樊国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策略.新课程:小学,2014,11.

猜你喜欢

生活资源体验生活生活化教学
成长
立正!新兵们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利用生活资源,激活生物课堂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