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研究
2015-09-10王莉李国强
王莉 李国强
摘 要: 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是教师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到不同年龄、教龄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等方面的需求,分析传统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 骨干教师 培训需求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骨干教师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对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新课改的实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骨干教师培训,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2014年下半年,我们承办了湖南省某市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了解他们的真正培训需求所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筹备培训时,我们编制了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并于培训前通过电子邮箱发放给参加培训的70位学员,回收65份,其中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85.7%),为深入了解骨干教师培训需求,培训期间,我们还对部分学员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结束后,我们对参训骨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的60名骨干教师在来自地区、性别、教龄、职称、学历、个人成就等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
1.来自地区:60名骨干教师中68.3%的来自城市学校,31.7%来自农村学校。来自城市的骨干教师明显多于来自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
2.性别上:女性所占比例(70%)明显大于男性(30%)。
3.年龄、教龄和职称上:年龄比较年轻,40岁以下的占到了70%,且70%教师的教龄已经超过15年。多数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高达96.7%。
4.最后学历上: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专科占6.7%,大学本科占90%,研究生占3.3%。可见,大学本科学历已经成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主要学历构成。
5.个人成就方面:参训中小学骨干教师执教的最高级别的公开课在市级以下的占87%,全国范围的为13%;获市级以上优秀论文篇数大都在10篇以下,几乎占到了总数的2/3,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篇数少之又少;主持过区县级课题研究较多,但省级及以上级别的较少,甚至有30%的骨干教师没有主持过任何课题。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参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现状
第一,从参训目的选择看,93.3%的骨干老师在参训目的项选择了“作为一种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途径”,其中,83.3%和73.3%的教师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作为第二、第三目的,这充分说明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知识也是中小学骨干教师的迫切需要。此外,仍有部分教师(3.3%)参加培训的目的是评优评职称,这部分人多集中于农村骨干教师。如图1所示。
图1 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
图2 曾参加的骨干教师培训级别
第二,参训级别整体较低。30%的教师参加的多是县市级培训,43%的教师参加的是省级培训,而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仅占27%,不到总数的1/3(见图2)。这与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国培计划”显然不相称。深入分析发现,农村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级别普遍较低,参加国培项目的明显偏少。究其原因,固然和农村某些学校领导在观念上缺乏对“国培计划”重要性的认识有关,也与农村骨干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关。
第三,培训前缺乏培训需求调查。教师培训方案往往是由培训机构全权组织策划,中小学校和教师很少有建言献策的机会,教师多是被动参训。问卷调查中95%以上的教师希望以后再有培训时,最好能让他们提前参与,多听听他们的真正需求。他们一致认为:没有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的培训方案容易影响培训质量。
第四,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方式较为传统。63.3%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培训内容“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20%的教师认为培训方式上存在“单项灌输,忽视学员感受”的问题,造成教师参与度不够,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5%教师认为培训计划往往是“一刀切”,缺乏互动交流。见表2。
表2 当前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
2.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第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实际教学工作和自身能力提高方面。如表3所示,教学智慧(33.3%)、科研能力指导(30%)的需求位居一二,这表明中小学骨干教师希望获得更多的教学智慧以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另外,由于中小学教师平常都很忙,没有剩余的精力搞科研,因此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薄弱,渴望通过培训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表3 中小学骨干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第二,对培训方式的需求。在被调查的中小学骨干教师中,90%以上的认为最适合骨干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分学科、分学段的集中培训。访谈中,有教师说道:培训分学科、分学段更有针对性,能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有帮助。在具体问到“骨干教师培训应走进高校还是走进中小学校”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将二者结合。走进高校既可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使以前模糊的意识变得更加清晰,提高理论素养,又可以消除个人倦怠期,重新激发热情。走进中小学校可取长补短,看看其他中小学的办学理念、设备设施,老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方法、工作思路等,他山之玉可以攻自己这块纹石。这就给予培训者一个启示:在举办培训项目时,培训者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可以将高校与当地的中小学结合,为参训者提供一个广大的发展平台。
第三,对培训机构、培训者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73.3%的中小学教师选择应该采用小班制(30人以下)管理培训学员,对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进行考核评价的方式应该多元化,可以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能力的考核,提交经验论文等,而不应是唯一标准。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明显感觉到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发展平台及发展机会要低于城市骨干教师。为进一步研究,我们访谈了部分老师,农村骨干教师在抱怨学校提供发展平台有限的同时,更感叹农村学校教师自身发展意识淡薄,自己虽是骨干教师,却处于领导不重视、几乎与普通教师无异的尴尬境界。谈到教师交流时,所有城市教师都没有到农村学校的意愿,农村教师则不假思索地说,有机会我们当然也想到城市学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解释为什么城乡教师交流困难重重。
四、启示与建议
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我们必须以培训需求为出发点,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构建适应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建议如下:
1.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参训教师及其他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意义的重视。没有对培训计划的正确认识,就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会使培训效果低下,使培训趋于功利化。为了加深参训教师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的认识,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宣传,让教师意识到紧迫感,唤醒他们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珍惜、重视每一次参训机会。
2.参训教师应明确参训目的,端正培训态度。参加培训是每一位教师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径,参训教师应该有明确的参训目的,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信念。在培训中,参训教师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学习心,态度端正,有问题虚心向专家、学者询问,使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3.以教师培训需求为出发点,合理安排培训课程,采用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培训者要树立以参训者为主体的培训意识,了解参训者的培训需求,摸清他们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设计培训课程,使培训所授内容符合参训者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培训效果才能有所强化。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设实践类课程。我们在这次培训中不仅让参训教师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努力做到让他们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有必要在今后培训课程的设计中多增设一些实践性课程,比如同课异构、听课讲课……使参训后教师有所思有所得,使培训更具实效性。
5.实行多元化的培训评价制度。进行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是要找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培训体系。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可以给予培训工作更具体明确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志梅.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
[2]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
[3]王梦霞.四川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的实施调查与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4]王德海,周圣坤,主编.发展培训学教程[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201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教师交流困境分析及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5NDJC042YB)阶段研究成果。